答郑蓬洲道士

真真石室仙人子,綵凤花笺三尺纸。

千里相闻日月间,十年频寄风波里。

闻师铸鼎碧山头,飞桥走问十沧洲。

黄芽白雪照岩岫,好住春光待远游。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以瑰丽的想象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道家文化的独特理解与向往。首句“真真石室仙人子”,以“真真”二字开篇,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仿佛直接触及了仙界的神秘世界。接着,“彩凤花笺三尺纸”一句,通过描绘华丽的纸张和彩凤的形象,进一步渲染了诗中的仙境景象,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于文字艺术的珍视。

“千里相闻日月间,十年频寄风波里”两句,运用对比手法,一方面表达了仙界与人间的遥远距离,另一方面则揭示了诗人与道者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即使相隔千里,心意相通,如同日月之交辉。同时,“风波”一词也暗含了世事的变幻无常,强调了诗人对道者情感的坚定与执着。

接下来,“闻师铸鼎碧山头,飞桥走问十沧洲”描绘了一幅壮观的场景,铸鼎象征着修炼成仙的过程,碧山头与飞桥则构成了通往仙境的路径,十沧洲则可能寓意着遍访名山大川,探寻道法的旅程。这一系列的意象,不仅展现了诗人对道家修炼之道的向往,也体现了其追求精神自由与超越世俗的决心。

最后,“黄芽白雪照岩岫,好住春光待远游”两句,以“黄芽”和“白雪”为喻,分别代表了道家修炼中的两种境界——黄芽为初生之气,白雪则象征着纯洁与升华。岩岫则代表了修行之地,春光则预示着生机与希望。这两句不仅表达了诗人对道家修炼过程的深刻理解,也寄托了其对未来旅行与探索的期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仙界景象的描绘和对道家修炼过程的感悟,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深远的哲理意味。

收录诗词(20)

阮自华(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夜泊黄石岐闻笛寄内

无诸城外江流急,夜向澄江发清笛。

横江石貌旧嶙峋,度海风声况憀慄。

月中岛树映江明,笛里关山并海平。

醉向扁舟听不得,不知梦到几回情。

形式: 古风

与王忘机饮观音阁时忘机将访友楚中

三日不对客,五日不登山。

摊书纵过千馀卷,眉颖心灵了不关。

莫嫌欹峭一痕石,百顷澄光娇软碧。

雨天胧胧七点峰,烟霄翠滴寒楼脊。

如渑之酒力不经,谈锋戛戛当坚城。

未知鹿角中宵折,已觉鸿毛万事轻。

君向鸡群寻野鹤,余亦人中称寂寞。

逢君如斯恨其晚,出峡恐君亦思返。

形式: 古风

送长孺北征

何以别君无苦颜,男儿两足多波澜。

况复春水平登百千尺,吕梁石烂黄河宽。

今日桥头设小俎,邮筒正报潮来午。

天丝飞飞扑酒壶,君船且逗荷花浦。

浦花不可见,船去疾如箭。

三月蚕子眠青桑,思君此际过高唐。

俄然大道枣园熟,马头已饱长安粟。

长安瓜李玉不如,内家冰气颇有馀。

莫道黄沙暗额角,早凉会见秋风除。

秋风发发送吾子,不负当时旧弧矢。

老大无端怯暑寒,千里之行自此始。

我唱吴歌软且轻,为君击筑歌燕声。

燕声吹入北山去,落月亭亭挂枫树。

形式: 古风

乞花场诗为徐孟孺陈仲醇作

两郎租山山背虚,野鹤有巢花有庐。

石芽硉崒铺庭除,勾连湖水通花渠。

春来红白娟娟笑,山头明月来相照。

乍可新香酿酒醪,剩将狼籍供才调。

风风雨雨无不宜,高高下下惟所施。

湿云满天土膏滑,乞花幸及黄梅时。

非但与山添景色,兼为古人留胜迹。

花神自合来周旋,生长不赖花奴力。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