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归山吟寄友》由宋代诗人释清豁所作,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对比,表达了对友情与人生变化的深刻感悟。
首句“聚如浮沫散如云”,以“浮沫”和“云”为喻,形象地描绘了相聚时的短暂与飘忽不定,如同泡沫般易逝,又如云朵般随风散去,暗示了相聚的短暂与无常。接着,“聚不相将散不分”则强调了聚散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它们在时间的流转中自然交替,没有刻意的安排或区分,体现了人生的无常与不可预测性。
“入郭当时君是我,归山今日我非君。”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前一句“入郭当时君是我”描述了过去某个时刻,诗人自己曾是那个进入城市(郭)的人,而朋友则是留在山中的。后一句“归山今日我非君”则表明现在的情况发生了逆转,诗人成为了归隐山林的人,而朋友却可能留在了城市。这一对比不仅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角色的转换,也暗含了对友情的珍惜以及对生活选择的反思。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哲思,探讨了人生聚散无常的主题,同时也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我生活选择的思考。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自然界的景象来象征人生的阶段和变化,使得诗歌充满了哲理意味和情感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