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扬州秋日的寂寥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历史的沧桑与变迁。首句“扬子秋深落寞潮”以“落寞潮”三字,生动地勾勒出秋水悠悠、万物萧瑟的氛围,仿佛能听见潮水在深秋的寂静中缓缓退去的声音,营造了一种孤寂而深沉的意境。
接着,“昏黄冷月咽琼箫”一句,将画面进一步推进,月色昏黄,冷月之下,似乎连琼箫都难以发出声音,仿佛连自然界的声响都被这凄凉的月色所吞没。这一句不仅描绘了视觉上的冷寂,也通过听觉上的“咽”字,强化了整体的哀愁氛围。
后两句“谁知蔓草荒烟外,即是当年拱四桥”,则将读者的思绪从眼前的景象拉回到历史之中。蔓草丛生、烟雾弥漫的荒野之外,正是昔日繁华的拱四桥所在之地。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今昔对比,表达了对扬州往日辉煌的怀念和对今日衰败的感慨。拱四桥作为扬州的象征,其存在与否,成为了历史变迁的见证,引发了人们对时间流逝、世事无常的深深思考。
整首诗通过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既展现了扬州秋日的独特风貌,又蕴含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体现了诗人对过往繁华的追忆与对现实落寞的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