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二十日德音

敕书夜半至,主者不能发。

星辰稍低回,万里收落月。

平明宣帝词,轸虑极惨怛。

所忧在愆阳,雨泽嗟久竭。

周王望云汉,汤后讼女谒。

又闻泰一驭,已驻黄金阙。

所至为福祥,行当扫灾孽。

因兹肆大眚,洗涤如海阔。

上刑脱窀穸,轻系弛缧绁。

生还今可期,向者或长诀。

欢呼满行道,感泣有白发。

苟非皇恩深,安得汝辈活。

千城聚和气,散作连天雪。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十一月二十日德音》由宋代诗人孔平仲所作,描绘了皇帝深夜收到诏书后的反应以及其对国家福祉的深切忧虑。诗中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意象和历史典故,展现了皇帝对干旱问题的关切,以及他希望通过祭祀天地神灵来祈求降雨,以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的决心。

首句“敕书夜半至,主者不能发”描绘了诏书在深夜送达的情景,暗示了紧急与重要性。接着,“星辰稍低回,万里收落月”运用自然景象的变化,烘托出夜晚的宁静与庄严,同时也预示着即将发生的重大事件。

“平明宣帝词,轸虑极惨怛”描述了皇帝在清晨宣读诏书时的悲痛心情,体现了他对国家困境的深切忧虑。接下来,“所忧在愆阳,雨泽嗟久竭”点明了皇帝担忧的是旱灾,表达了对干旱问题的严重关切。

“周王望云汉,汤后讼女谒”引用了古代君王祈雨的故事,进一步强调了皇帝希望通过祭祀来求雨的决心。“又闻泰一驭,已驻黄金阙”则暗示了皇帝将进行更隆重的祭祀活动,以期得到神灵的庇佑。

“所至为福祥,行当扫灾孽”表达了皇帝希望通过祭祀活动带来福祉与祥瑞,清除灾难的愿望。“因兹肆大眚,洗涤如海阔”说明了皇帝将采取大规模的赦免措施,以减轻民众的负担。“上刑脱窀穸,轻系弛缧绁”则指出了皇帝将宽恕犯人,释放囚犯,体现了仁政的一面。

最后,“生还今可期,向者或长诀”表达了皇帝的希望,即通过这些举措,人们能够重获自由,生活有望改善。“欢呼满行道,感泣有白发”描绘了民众听到消息后的欢欣与感激之情。“苟非皇恩深,安得汝辈活”强调了皇帝的仁慈与恩泽。“千城聚和气,散作连天雪”则象征着全国上下和谐共处,一片祥和,最终迎来丰年。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历史典故,展现了皇帝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以及他为解决干旱问题所采取的积极行动,体现了儒家治国理念中的仁政思想。

收录诗词(860)

孔平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政和元年(1111)病卒,终年六十八岁。《清江三孔集》四十卷中,平仲占21卷

  • 字:毅父
  • 籍贯:今峡江县罗田镇西江村
  • 生卒年:1044

相关古诗词

宿涝泽

出城云物好,更听歌声发。

行路已微阴,暮村逢霰雪。

衾寒不成寐,奄奄残灯灭。

形式: 古风

召伯水落

朝落一寸水,暮落一寸水。

卷水去入湖,更值南风起。

舟行意虽急,滞碍乃如此。

矗矗在吾前,千艘正衔尾。

形式: 古风

舟行却回

清晨移舟出沙嘴,宿氛卷尽天如洗。

日高五丈行十里,白云之中黑云起。

回舟急趋旧泊处,四山沉沉日色死。

逆风飒飒初尚微,浪头已高白参差。

又闻西北崩崖陷谷有异声,大风横击波如陵。

操舟之子虽习贯,掣柁才开又投岸。

有如磁石引针去,时时飐扑愁中断。

长篙劲橹不易胜,仅得入口如再生。

回望后舟尚出没,使人泪落肝胆惊。

昨日庙中奠旨酒,巫语甚吉许我行。

奈何中路辄反覆,欺诞何者为神明。

岂非风者天号令,必欲逆知非汝能。

浪传消息得醉饱,万一犹足为威灵。

形式: 古风

长芦咏蝗

飞蝗乎,飞蝗乎,谁使汝为飞蝗,而如此之孽也。

一气所生乃自然,百虫之中何为者。

若岁大旱汝则多,人虽畏之可奈何。

来时漫不见首尾,往往蔽日连数里。

河南却集河北岸,东村西村闹如蚁。

捕逐百千才十一,入地如锥又生子。

山林所过为一空,万口飒飒如雨风。

稻粱黍稷复何有,田畴已尽腹未充。

农夫去岁望得雪,千耦辈作乘春发。

耕耘喜及苗已长,与汝何冤乃遭齧。

忍见深冬瘦如腊,徵赋繁兴蓄积缺。

我有薄田在江州,五岁之中三不收。

流灾得无及彼土,搏手安敢期高秋。

阴阳调和非我事,冻馁逼迫同民忧。

有生所往随有累,不及饮啄波中鸥。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