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当时无外守,方物四夷通。
列土金河北,朝天玉塞东。
自将荆璞比,不与郑环同。
正朔虽传汉,衣冠尚带戎。
幸承提佩宠,多愧琢磨功。
绝域知文教,争趋上国风。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边塞的壮丽景象和文化交流的盛况。开篇“当时无外守,方物四夷通”两句表明了边疆没有外敌,各地物产都能通过交通网络互相流通。这反映出当时国力强盛,边塞稳固,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接着“列土金河北,朝天玉塞东”两句则具体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色。金河和玉塞都是边疆地区的地名,这里用来形象地表达边疆的辽阔与坚固。诗人通过这些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了边塞的雄伟气势。
“自将荆璞比,不与郑环同”两句中,“荆璞”和“郑环”都是古代珍贵的玉器,这里用来象征文化上的高洁和独特。诗人通过这些宝物的比较,表达了自己对于文化传承的自信和独到的见解。
“正朔虽传汉,衣冠尚带戎”两句则反映出尽管历史上汉朝的正统已被传承,但边塞地区的生活习俗仍然保留着军事化的特色。这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边疆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
“幸承提佩宠,多愧琢磨功”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能够受到朝廷恩宠并有机会参与到玉器制作(琢磨)这一高级工艺的自豪与谦逊之情。这里的“提佩”是指官员的腰带佩饰,象征着官方的荣誉和地位。
最后,“绝域知文教,争趋上国风”两句则表明了边疆地区虽然远离中央,但仍然能够了解到内地的文化教育,并且积极追随中央的文化潮流。这也反映出诗人对于文化传播和统一的期望。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边塞壮丽的自然景观和物质交流,还通过玉器这一文化符号,表达了诗人对于文化自信、独特性的认同,以及对于中央文化统一的向往。
不详
銮殿仙卿顿紫云,武皇非意欲相臣。
便回太华三峰路,不喜咸阳万乘春。
涉险漫劳中禁使,投壶多是上清人。
犹教度世依方术,莫恋浮荣误尔身。
彻骨金疮分已休,谢神妃护到灵丘。
供承洞府知何地,洒扫云房不记秋。
金锁玉函虽照耀,宝书真篆敢窥求。
龙胎未肯传初学,又逐安期万里游。
王母词终荐碧桃,答歌仙子奏云璈。
调凌空洞音初起,曲丽钧天韵更高。
霞断已翔烟际鹤,风生欲抃海心鳌。
瑶池侍女争回首,无限琅英坠节毛。
白石孤标逸鹤形,古人随类巧安名。
岩花落处见朱顶,夜雨来时闻唳声。
辽海未曾重寄语,缑山今更请宽程。
若教卫懿如今在,也遣轩车到此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