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高阳台·秋夜闻笛》由清代诗人丁瀚所作,描绘了一幅秋夜闻笛的凄美画面。
“晚照留红,寒烟弄碧,金飙吹满江城。”开篇以夕阳余晖、寒烟轻绕、秋风拂面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哀愁的氛围。晚霞映红了天边,烟雾在空中轻轻飘动,金色的秋风吹过整个江城,预示着季节的更替与时光的流逝。
“倦倚雕阑,谁家玉笛飞声。”接着,诗人将视线转向一处雕饰华丽的栏杆,一位人物似乎疲惫地倚靠其上,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却不知出自哪家。笛声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清晰,仿佛是远方传来的呼唤,引人遐想。
“梅花落尽人何处,更无愁、也唤愁生。”梅花凋零,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而此时无人陪伴,更添几分愁绪。即使没有直接表达愁苦,笛声却能激发内心的忧伤,让人不自觉地陷入沉思。
“况凉州、别调新翻,越样凄清。”凉州的音乐风格独特,新翻的曲调更加凄凉。凉州,古代地名,以其独特的音乐文化著称,此处借以形容笛声的哀婉。新翻的曲调,使得原本就凄清的气氛更加沉重。
“柯亭旧韵何堪问,剩关山月色,千里同明。”柯亭,古代著名的笛子产地,这里用来指代笛声的韵味。旧日的笛声已不可寻,只能在月光下遥想。关山月色,千里同明,虽是美景,却难以慰藉心中的孤独与思念。
“懊恨桓伊,催教绣阁心惊。”桓伊,东晋时期的著名笛师,此处借以表达对笛声的赞叹与怀念。绣阁,女子居住的闺房,暗示了笛声触动了深闺女子的心弦,引发情感的波动。
“陌头杨柳萧疏甚,顿牵来、无数离情。”道路两旁的杨柳稀疏,象征着离别的景象。笛声响起,瞬间勾起了无数离别的思绪,让人心生感慨。
“又长空、塞雁争飞,相和悲鸣。”天空中,大雁争先恐后地飞翔,它们的叫声与笛声相互应和,共同诉说着悲伤的故事。大雁南飞,象征着迁徙与离散,与笛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动人的画面。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秋夜闻笛时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也有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自然景色的感慨。笛声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引发了读者深深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