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刘绎为邹受之明经的遗像所作的题咏。诗中表达了对邹受之的深切怀念和对其人格魅力的赞美。
首句“别君已七年,梦寐时相忆”点明了诗人与邹受之分别已有七年之久,但思念之情却时常在梦中浮现,表现了深厚的友情和怀念之情。
接着,“还家询戚旧,见君不可得”,诗人回到家中询问亲戚朋友,却无法再见邹受之,流露出一种无奈和失落的情绪。
“怆怀展遗像,明明照颜色”,诗人展开了邹受之的遗像,遗像上的面容清晰可见,仿佛邹受之依然在世,这种场景让诗人感到既悲痛又欣慰。
“神骨森清寒,平生肖静默”,描述了邹受之遗像中的形象,神态清寒而庄重,性格平和而内敛,体现了邹受之的高洁品质和沉稳个性。
“君本贞松枝,春晖荫孤植”,将邹受之比作坚韧的松树,即使在春天的阳光下也独自生长,象征着邹受之的坚贞不屈和独立精神。
“启楹能读书,肯构欲桢国”,赞扬邹受之不仅热爱读书,而且有志于国家建设,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远大的抱负。
“棘闱三十年,未展垂天翼”,暗示邹受之在科举考试中奋斗了三十年,但最终未能施展宏图,表达了对邹受之命运的惋惜。
“才闻贡成均,名场竟绝笔”,听到邹受之参加科举的消息,但在名场上却最终停止了书写,意味着邹受之的科举之路并未取得理想的结果。
“如君品与学,不寿人太息”,表达了对邹受之品德和学问的高度评价,同时也对他的早逝表示深深的遗憾。
“世态失庞古,柔嘉仰维则”,指出当今社会风气败坏,只有邹受之这样的正直之士值得人们仰望和学习。
“善训贻后人,一一皆谨饬”,赞扬邹受之将良好的教诲留给后代,并且这些教诲都被后代谨记并遵循。
“庶几令范垂,奕世绍清德”,希望邹受之的榜样能够流传下去,子孙后代都能继承他的清廉美德。
整首诗通过对邹受之遗像的描绘和对其生平事迹的回顾,表达了诗人对邹受之的深深怀念和对其高尚人格的崇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