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六给谏除夕前一日得雨喜而有作原韵

逼除膏泽望长空,谁道甘霖趁朔风。

千叠暮云寒色里,万家爆竹雨声中。

枝头沾润梅先放,陇上涵濡麦正芃。

何必明朝占岁稔,老农今已识年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在严冬时节,一场意外的雨水给人们带来的喜悦与希望。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人间情感融合,展现了对农业丰收的期盼。

首联“逼除膏泽望长空,谁道甘霖趁朔风”以问句形式开篇,表达了人们对雨水的迫切期待,仿佛是在询问天空是否能应人所愿,带来滋润大地的甘霖。接着,“谁道甘霖趁朔风”一句,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也暗含着对逆境中求得希望的坚韧与乐观。

颔联“千叠暮云寒色里,万家爆竹雨声中”进一步渲染了这场雨的到来。在寒冷的傍晚,乌云密布,但雨声却如同爆竹般响亮,打破了冬日的沉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这里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也暗示了人们内心的欢愉与期待。

颈联“枝头沾润梅先放,陇上涵濡麦正芃”通过具体的植物形象,展现了雨水对农作物生长的直接作用。梅花在湿润的枝头绽放,预示着春天的到来;麦田在雨水的滋养下茁壮成长,象征着丰收的前景。这一联生动地展示了雨水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以及它对自然界万物生长的积极影响。

尾联“何必明朝占岁稔,老农今已识年丰”则表达了对当前丰收景象的肯定与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态度。老农们无需等待明天的丰收预测,因为他们已经从眼前的景象中看到了一年的好收成。这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也是对辛勤劳动成果的自豪与满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坚信。它不仅是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更是对农业文明深厚底蕴的颂歌。

收录诗词(21)

庄年(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监生。七年(1742)升福建建宁知府,八年(1743)任分巡台湾道按察史司副使。在台期间,曾重修东安坊、台湾府儒学。范咸、六十七重修《台湾府志》时,曾负责协纂之工作。著有《澄台集》一卷

  • 字:榕亭
  • 籍贯:江苏长洲
  • 生卒年:1741

相关古诗词

题六给谏看竹图

爱他意气自凌云,何可须臾无此君。

相对浑如逢直友,虚心劲节好同群。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文]韵

偶感(其一)

平生心迹寄烟波,世事浮沉奈若何。

一叶扁舟随处好,喧哗场里是非多。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歌]韵

偶感(其二)

眼前无处不风波,北望烽烟未熄何。

人种竞争新世界,江山变态迩来多。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歌]韵

得家报感作

思去愁千缕,摊来信两封。

雄心随逝水,大事付飞淙。

激愤眦长裂,悲歌发上冲。

恨无三尺剑,藉手斩元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冬]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