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元代诗人揭祐民的《监绣》,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宫廷中绣工的工作场景和心境,充满了对技艺与时间的深刻感悟。
首句“凤阁龙庭庆自今”,开篇即以“凤阁龙庭”这一象征皇家威严的意象,点明了绣工工作的地点,同时“庆自今”三字则暗示了绣工们在节日庆典中的忙碌与喜悦。接下来,“羽鳞颜色组丝深”一句,通过“羽鳞”与“组丝”的对比,生动地展现了绣工们在细密如织的丝线中,精心编织出各种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图案,技艺之高超,令人赞叹。
“美人百巧天孙手,才士一生红女心”两句,运用了“美人”、“天孙”(传说中织女)和“才士”、“红女”(古代对女性的称谓)等形象,既赞美了绣工们的巧手,也暗示了他们内心对于艺术的热爱与追求。这里的“百巧”与“一生”,分别从技艺与时间两个维度,强调了绣工们对技艺的熟练掌握和对艺术创作的持久热情。
“愿化神蚕抽瓮茧,用将缫藉入瑶林”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希望绣工们能像神蚕一样,从茧中抽出最精美的丝线,将其用于更高级的艺术创作,最终进入瑶林(神话中仙界的园林),寓意着绣工们的技艺能够达到极高的境界,并受到世人的赞赏与推崇。
最后,“读书补报浑无力,渐愧临机惜寸阴”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绣工们辛勤工作却难以用读书来回报社会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时间流逝的珍惜之情。这里既有对绣工们辛勤付出的同情,也有对自身未能为社会贡献更多知识力量的自责。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的交织,不仅展现了元代宫廷绣工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魅力,也反映了诗人对艺术、时间以及社会价值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