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佛手柑》由清代诗人曾习经所作,通过“佛手柑”这一物象,探讨了因果循环与性相之争的哲理。
首句“后果前因论已痴”,诗人以“后果前因”的概念开篇,暗示人们对于因果报应的执着思考可能陷入了一种无尽的循环,这种对过去与未来的过分关注,已经显得有些痴愚。接着,“不应性相更争持”一句,进一步强调了在因果循环的观念下,不应再执着于性(内在本质)与相(外在表现)之间的争论,因为两者在本质上是相互关联且难以割裂的,过分强调其差异只会徒增烦恼。
“刘郎略识西来意”中的“刘郎”指的可能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此处借指对佛法有所了解的人。“西来意”则暗指佛教东传至中国的教义,即佛陀西行传法之意。诗人在此处提到刘郎略识西来意,意味着理解了佛法中关于因果循环和性相不二的深意。
最后,“只摘柑花供祖师”一句,以实际行动表达了对佛法的尊重与实践。诗人选择摘取佛手柑的花朵,作为供奉给祖师的物品,既体现了对佛法的崇敬,也寓意着通过实践佛法,达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整个诗句通过这一具体行为,传达了从理论到实践,从理解到行动的转变过程,以及在佛法指引下的生活态度。
综上所述,《佛手柑》一诗巧妙地运用了佛手柑这一物象,结合因果循环、性相不二等佛教哲学思想,探讨了从理论认知到实际生活的转化过程,以及通过实践佛法达到心灵净化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