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陈子升在明末清初时期创作的《感秋四十首》中的第六首。诗中以“失我乌衣巷,登君白玉除”开篇,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自己失落的情感与他人的荣华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和对过往时光的怀念。
“人疑趿珠履,或亦候篮舆”,这两句描绘了他人在繁华中的生活状态,通过“珠履”和“篮舆”的细节,展现了富贵人家的奢华与悠闲,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桂岭秋偏蚤,松窗月正虚”,这两句则转向自然景物的描写,通过“桂岭”和“松窗”的意象,以及“秋偏蚤”和“月正虚”的季节与时间的描述,营造出一种清冷而略带寂寥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感慨。
最后,“茂陵家不远,何事倦相如”两句,借用了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的故事,表达了诗人虽然距离自己的理想之地(这里可能暗指文学成就或仕途)并不遥远,却为何感到疲惫与厌倦。这不仅是对个人境遇的反思,也蕴含着对当时社会环境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个人情感、自然景象和社会现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命运和理想的复杂情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