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清代诗人沈晭所作,名为《奉谢外父马公和衷见惠灵壁石》。诗中描绘了对一块珍贵灵璧石的赞美与感激之情。
首句“高阁嶙峋片玉存”,以“高阁”为背景,形容灵璧石如同一片珍贵的玉石,矗立在高阁之上,既显其珍贵,又衬托出其独特的存在感。接着,“满床书卷湿云根”一句,将灵璧石比作满床的书卷,而其根基仿佛是湿润的云朵,形象地展现了灵璧石的质地与环境的和谐之美。
“自披幽壑莓苔迹,犹带前朝风雨痕”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灵璧石的历史痕迹。诗人通过“幽壑莓苔”和“前朝风雨痕”来表现这块石头经历了时间的洗礼,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增添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鞭石不须浮海岛,移山仍得傍柴门”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对灵璧石的赞美之情。这里借用“鞭石”和“移山”的故事,说明这块石头不仅具有非凡的自然美,还蕴含着改变世界的力量,同时也强调了它与普通生活的亲近性,可以成为柴门之旁的装饰。
最后,“从今寄语弘成子,五鹿文章好细论”两句,诗人向某位名叫“弘成子”的人发出邀请,希望他能深入探讨灵璧石上的“五鹿文章”,即指灵璧石上特有的纹理或图案,暗示了对这块石头艺术价值的期待与欣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灵璧石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其自然之美,也融入了历史与文化的深意,表达了诗人对这一珍贵礼物的珍视与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