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坍谣

五月十五东风起,我向海边看海水。

边民为我诉颠连,我为边民嗟干止。

茅篱咫尺是苍茫,朝宗万派雄如驶。

一潮一汐往来间,日侵月削诚无已。

谁云沧海复桑田,但见桑田沈海底。

忆自熙朝十九年,豁赋除田千万矣。

只今坍有廿余年,庐舍丘墟安可纪。

按籍施弓不易求,田形丘势难比拟。

就中岂无半亩禾,勤农拌此供波靡。

一闻履亩勘真荒,须臾无计图迁徒。

沿海残区欲揠苗,刈此木棉成荒鄙。

冀得豁除尺寸区,以为风涛之一抵。

嗟哉鉴及此情形,温言化导何必尔。

方今圣主恤民艰,岁蠲正赋真沦髓。

九牛安用此一毛,太仓一粟终何裨。

从来有土此有财,无土将焉宁妇子。

额赋岂能问水滨,劝稼何由施耘耔。

不与海水争旦夕,难为穷壤图倍蓰。

潮泥暂退且施弓,真荒真熟胥可指。

归来傍晚宿山间,山人为我话桑梓。

此间一碑近百年,昔日离海三十里。

于今试看几何程,可知坍势从何底。

君不见吴淞城外旧城斜,半在泥中半在沙。

此是东南一故垒,昔年烟火尽芦花。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清代诗人王枟的《海坍谣》描绘了海边地区因海潮侵蚀导致的土地变迁和人民生活的困苦。诗以五月十五日东风起,海边观潮为引,通过边民的诉说,展现了潮汐对农田的侵蚀之严重,以及土地坍塌的长期影响。诗人感慨土地资源的宝贵,指出即使政府曾豁免田赋,但随着时间推移,坍塌现象持续,农田荒废,人民生活艰难。

诗中提到的“豁赋除田”、“坍有廿余年”、“庐舍丘墟”等词句,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然灾害的无力应对和民生凋敝。诗人呼吁朝廷关注沿海地区的困境,减轻赋税负担,并强调土地的重要性,认为赋税不应仅依赖海滨资源。他还提到,尽管有希望得到一些土地豁免,但解决根本问题还需从长远考虑,不能急于求成。

最后,诗人通过讲述山人的故事和吴淞城的变迁,进一步强调了海坍现象的严重性和历史变迁,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深深忧虑。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体现了清代文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

收录诗词(1)

王枟(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咏怀(其一)

丈夫不苟得,自处审所难。

多愿长恻恻,小心日拳拳。

旷达不敢出,激烈非所安。

终惧昧道要,拘鄙愧高贤。

材力苦不广,天地岂不宽。

嗟嗟西林子,徒乃损肺肝。

形式: 古风

咏怀(其二)

下策取富贵,上策学神仙。

二者成两失,相将食与眠。

谋身贵有术,得计良独偏。

子遂无此心,欲语增羞颜。

形式: 古风

咏怀(其三)

天道有终极,人事互更迁。

造物讵不仁,斯理固自然。

勿为失者笑,勿为得者欢。

凉风来北窗,得失谁复言。

形式: 古风

赠方望溪

《六经》治世非土苴,相期津逮窥垠涯。

抉经之心不易得,词林文苑徒纷拿。

《博物》但解辨鼮鼠,《搜神》或诧名驺牙。

心井逼塞航断港,银海掉眩生狂花。

此曹正坐读书误,遗弃根本搜蘖芽。

桐城望溪我老友,学崇中正防奇邪。

说经铿铿究终始,尤于《三礼》咀其华。

《曲礼》增删繁就简,《正义》参订蓬扶麻。

群书穿穴寻圣奥,下帘每听鼓三挝。

方今重轮陛下圣,五纬顺序曜帝车。

致君尧舜诚有术,许身稷、契非矜夸。

天地人祀各适职,往谐秩宗帝女嘉。

惟寅惟清恭朝夕,诏兼书局穷罗爬。

吾衰旧闻苦荒落,妄冀邃密商量加。

间送一难辄许可,琼琚乃报投木瓜。

姚姒上溯下闽洛,青镜恐蚀妖虾蟆。

岂邀名誉嗣圣德,宁望荒远登羲娲。

所贵经学适时用,瞑坐矐若翻金鸦。

委蛇退食时过我,剧谈恒瀹头纲茶。

翛闲依然两学士,相视一笑无喧哗。

张苍伏胜暨辕固,经儒往往臻耆遐。

朝廷会行乞言礼,洗爵君且斟流霞。

形式: 古风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