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新建小园中假山的精心构思与营造。首句“屡易烟霞弃,山应号再成”表达了作者在设计假山时的反复推敲与创新精神,将自然景观的变换与假山的重塑相提并论,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和追求。
接着,“峰峦新结构,洞壑小经营”进一步描述了假山的设计细节,通过“新结构”和“小经营”,强调了假山在空间布局上的独特性和匠心独运之处。这里不仅涉及假山的外观形态,也包括了内部空间的巧妙安排,体现了作者在艺术创作上的细腻与精致。
“画意粗能具,诗心最忌平”两句则从艺术表现的角度出发,指出假山不仅要有视觉上的美感,更需要蕴含丰富的诗意与情感,避免流于表面或平淡无奇。这表明作者不仅关注假山的物理形态,更注重其内在的艺术价值和情感表达。
最后,“名园输半亩,犹擅笠翁名”以对比的手法,将新建的小园与著名的名园相比较,虽然面积不大,但凭借独特的设计和艺术魅力,依然能够赢得赞誉,甚至超越一些知名园林。这里的“笠翁”可能是指明代著名戏曲作家汤显祖,暗示新建小园在艺术造诣上不亚于那些广为人知的园林,体现了作者对自己作品的高度自信和自豪。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假山建造过程和最终效果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在园林艺术上的独到见解和深厚功底,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追求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