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韵和景彝观刑部厅燕侍郎画山水二首(其一)

昔人曾此怜幽壁,醇墨今留隐约间。

犹带惊波下沧海,常迎爽气入朝山。

苔文半染风霜古,鸟影时过岁月閒。

谁更潇湘移雨竹,满轩疏洒翠成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翻译

古人曾对这隐秘的墙壁心生喜爱,如今墨迹仍隐约可见。
它仿佛带着惊涛骇浪的记忆沉入大海,常常迎接清新的气息进入朝山。
青苔的纹理半是风霜岁月的痕迹,鸟儿的身影偶尔掠过闲适的时光。
谁能将潇湘的雨竹移来,让满窗的翠色斑驳陆离?

注释

昔人:古人。
幽壁:隐秘的墙壁。
醇墨:浓厚的墨迹。
隐约:隐约可见。
惊波:惊涛骇浪。
沧海:大海。
爽气:清新之气。
朝山:朝向山峰。
苔文:青苔的纹理。
风霜古:风霜岁月。
鸟影:鸟儿的身影。
岁月閒:闲适的时光。
潇湘:地名,泛指江南地区。
雨竹:雨中的竹子。
疏洒:疏落有致。
翠成斑:翠色斑驳。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王圭的作品,名为《依韵和景彝观刑部厅燕侍郎画山水二首(其一)》。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情感以及他那细腻入微的艺术造诣。

"昔人曾此怜幽壁,醇墨今留隐约间。"

这里,诗人提到前人在这堵幽静的墙壁上留下了对美景的深情,而这些笔触如今依旧存在于画中的每一个角落。"昔人"指代古人,"怜"字表达出一种怀念和赞美的情感,显示诗人对前辈艺术家的尊敬与欣赏。

"犹带惊波下沧海,常迎爽气入朝山。"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面,其中"犹带惊波"表达了画中波涛汹涌的情景,似乎可以听到波浪冲击岸边的声音;而"常迎爽气入朝山"则传递出一种清新自然之气息,如同每天早晨从山间吹来的清风。

"苔文半染风霜古,鸟影时过岁月閒。"

这两句诗描写了时间的流逝和自然景物的变迁。"苔文"指的是苔藓,这里形容岩石表面的苔藓因年华的积累而变得古老;"鸟影时过岁月閒"则是说鸟儿在岁月的长廊中穿梭,留下了时间流逝的痕迹。

"谁更潇湘移雨竹,满轩疏洒翠成斑。"

最后两句诗写的是画中的细节描绘,其中"谁更潇湘移雨竹"中"潇湘"指的是长江流域一带的水乡,这里的意思是有人将这片美丽的风光搬运到画纸上;"满轩疏洒翠成斑"则形容画中的树木被细腻地描绘,每一个枝叶都显得生动自然,如同现实中一般。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颂扬了燕侍郎的画艺,更通过对山水画的细致描写,展现了作者本人对于大自然美景的深切感悟和审美情趣。

收录诗词(410)

王圭(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依韵和曾侍中谢二府相顾

年年常过平津馆,解组归来苦未羸。

晓日初临金阙动,春风正与玉杯期。

三公就第谁同寿,丞相传经自有儿。

感旧不辞今日醉,江湖思去已多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依韵和蔡参政导洛

浩浩洪河一派收,亘山回洛骇阴虬。

锦张客幔从隋去,龟负神书入宋流。

波急满川跳万鲤,气温销冻运千舟。

谁言伯禹能行水,不见当时为帝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依韵和蔡枢密山药

凤池春晚绿生烟,曾见高枝蔓正延。

常伴兔丝留我箧,几随竹叶泛君筵。

谁言御水传名久,须信睢园得地偏。

才获灵根便亲植,一番新叶已森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依韵和蔡相公侍燕集英殿诗

春风又侍瑶池宴,帝子初临黼座傍。

花覆衣冠多喜气,云扶宫殿满荣光。

仙人来献重轮曲,丞相仍裁湛露章。

身老太平殊未报,年年更得奉君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