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赵孟頫在探访道隆上人的寺庙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首句“辟俗无所之,步寻招提游”表达了诗人逃离世俗喧嚣,寻求心灵净土的愿望,通过漫步于寺庙之间,寻找内心的平静。接着,“颓垣蔽蓬艾,破屋坏不脩”描绘了寺庙环境的简朴与荒凉,但正是这种简陋,更显出其超凡脱俗的气质。
“老僧俗念净,静坐百不忧”展现了僧侣们内心的纯净与宁静,他们远离尘世的烦恼,过着简单而充实的生活。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
“浮云有逸态,止水无急流”运用比喻手法,将浮云的飘逸与止水的宁静进行对比,象征着诗人内心追求的自由与平静。接下来,“乃知我辈人,苦受世累囚”则表达了诗人对自身被世俗束缚的感慨,以及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朅来得此地,稍觉心休休”描述了诗人来到寺庙后,心灵得到了暂时的解脱与安宁。最后,“窗前几丛菊,青蕊亦巳稠”描绘了窗前菊花盛开的景象,诗人对这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爱之不忍采,留作山房秋”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珍爱,希望它们能陪伴自己度过秋天,体现了他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保护。
“何当移四松,伴汝成清幽”表达了诗人希望将四棵松树移植到寺庙中,与僧侣们共同营造一个更加清幽的环境的愿望。
“南冈与北岭,路近颇易求”暗示了诗人对探索自然美景的渴望,以及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他年风雨夜,来听龙吟愁”则是对未来某个时刻的想象,诗人期待在风雨之夜,倾听龙的吟唱,感受大自然的神秘与深邃。
整首诗通过对寺庙环境的描绘,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对自然美、宁静生活以及超脱世俗的追求,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