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时间、宇宙以及心灵境界的深刻思考。
“万劫一瞬视,尘沙不动移。” 开篇即以“万劫”与“一瞬”对比,揭示了时间的相对性和生命的短暂性,同时“尘沙不动移”则强调了宇宙的永恒不变,形成强烈反差,引发读者对时间与永恒的思考。
“若为论过未,并总入无时。” 这一句进一步探讨时间的概念,提出“过去”与“未来”都是相对的,最终都归于“无时”,即超越了时间概念的存在状态,表达了对时间和生命的超越理解。
“海阔波仍匝,心通佛可齐。” 通过“海阔波仍匝”的景象,象征着内心的广阔与波澜,而“心通佛可齐”则是指当内心达到某种境界时,可以与佛性相通,实现心灵的统一与和谐。
“床头木枕子,推出恐人迷。” 最后一句以日常生活中的小物——木枕,作为隐喻,提醒人们在追求精神境界的同时,也要警惕陷入迷惑,保持清醒与真实。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时间、宇宙、心灵的深刻探讨,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独到见解,以及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