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采桑子》由清代诗人曹景芝所作,描绘了春去夏来时节的细腻情感。开篇“落花春去黄梅又”,以自然界的更迭象征着时光的流逝,春花凋零,黄梅季节接踵而至,暗示着季节的转换和生命的循环。接着“乍暖还寒”四字,生动地捕捉了初夏时节气温变化无常的特点,既温暖又略带凉意,给人以微妙的感官体验。
“此际教人将息难”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人们难以调适身心,暗示了诗人内心的不安与困扰。接下来,“忘忧何处寻萱草,倚遍阑干,拍遍阑干”三句,运用了萱草这一传统意象,象征着寻求心灵慰藉的渴望。萱草在中国文化中常被用来比喻消除忧愁的植物,但诗人却说“忘忧何处寻”,表达了即使在象征希望的萱草面前,也无法找到真正的解脱,只能倚靠栏杆,拍打栏杆以发泄心中的苦闷。
最后一句“心绪凄迷祗剩酸”总结了整首词的情感基调,点明了诗人内心的情绪状态——凄迷且充满苦涩。通过这首词,曹景芝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相结合,不仅展现了对季节变换的敏感观察,也深刻揭示了人在面对生活变迁时的复杂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