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是宋代文学家方岳所作,名为《哨遍(其二)用韵作月对和程申父国录》。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借月亮来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诗人通过与月亮的对话,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宇宙以及时间流转的深刻思考。
诗中“月曰不然,君亦怎知,天上从前事。”这几句开篇就以一种哲学式的探讨,质疑世间万物是否如人所想。接着,“吾语汝,月岂有弦时。”这里的“弦”指的是琴弦,用以比喻时间的流逝,诗人在问月亮,难道你也有感受到时间的变迁吗?
“奈人间井观乃尔。”井观,可能是指古代天文学中的一个观测设备,这里用来比喻人们对于宇宙奥秘的窥视和猜想。诗人似乎在说,即便是人类智慧,也只能窥见一斑。
“休浪许。”这句话显示了诗人的豁达态度,面对天地不仁、万事皆空的现实,他选择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去接受这一切。接下来的“历家缪悠而已。”则是在表达时间长河中的家国兴亡,不过是过眼云烟。
“谁云魄死生明起。”这里的“魄”指的是人的灵魂或精神,诗人在问,谁能说得清生命与死亡、精神与肉体之间的关系呢?紧接着,“又明死魄生,循环晦朔,有老兔、自熙熙。”这几句则是在描绘月亮的运行和变化,以及宇宙万物的循环往复。
“妄相传、月溯日光馀。”这里诗人表达了对于世间流传的种种说法持怀疑态度,认为它们如同月亮与日光之间的关系,难以捉摸。然后是“嗟万古谁知了无亏。”这句话则是在感慨历史长河中人们对于宇宙真理的探索和认识。
诗中的下半部分,则更多地表达了对生命、死亡以及自然界的思考。如“玉斧修成,银蟾奔去,此言荒矣。”这里的“玉斧”可能指的是月亮,“银蟾”则是古代对月亮的一种美称,这里在说对于宇宙奥秘的话语往往荒诞不经。
接下来的几句:“噫。世已堪悲。听君歌复解人颐。”诗人似乎是在表达一种对于人类困境的哀伤,希望通过音乐来缓解这种悲凉。而后,“桂魄何曾死,寒光不减些儿。”这里则是说月亮即便在变换中,也依然保持着它的光辉。
“但与日相望,对如两镜,山河大地无疑似。”这几句描绘了月亮与太阳、自然界之间和谐共存的美丽景象。紧接着,“待既望观之。”则是在表达一种对于宇宙真理的期待和向往。
最后,“冰轮渐侧,转斜才一钩耳。”这里描绘了月亮运行中的一种状态,可能是指新月或残月。而“论本来不与中秋异。”这句话则是在说诗人对于月亮的观察与思考,并非仅限于中秋这一特定时刻。
整首诗通过对话的形式,将月亮作为一个哲学性的象征,探讨了生命、宇宙以及时间流转等深奥主题。诗中的意境辽阔,想象丰富,是一篇充满哲理和美感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