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名为《临高台》,出自明代诗人释函可之手。诗中描绘了一幅壮阔的景象,站在高台上远眺,只见行尘滚滚,无数车辆向西而去,却鲜见有人能留下新的足迹。这不仅是一幅视觉上的画面,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临高台,望行尘。” 开篇即以“临”字点出诗人所处的位置,高台之上,视野开阔,可以俯瞰整个世界。而“望行尘”则将读者的目光引向远方,那尘土飞扬的道路,象征着人生的旅途,充满了未知与变化。
“多少驱车向西去,曾无一个是新人。” 这两句诗是全诗的核心,通过对比“多少”与“曾无一个”,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更迭。车辆“向西去”可能象征着人生的终点,也可能暗指某种趋势或方向的变化。而“新人”的缺失,则表达了对新事物、新希望的渴望,以及对过往时光的怀念。这种对比,既是对个体生命旅程的反思,也是对社会变迁的一种隐喻。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通过寥寥数语,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历史和未来的深邃思考。在高台上远望,既是对外在世界的观察,也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特有的情怀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