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

百胜岂能当一败,拔山盖世亦粗材。

淮阴胯下圯桥履,负重都从忍辱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鉴赏

这首诗《咏史》由清末近现代初的诗人施士洁所作,通过历史人物的典故,探讨了胜败、勇力与忍辱之间的辩证关系。

首句“百胜岂能当一败”,开篇即以反问的形式,强调了在历史长河中,即使拥有百次胜利,也无法掩盖一次失败的影响。这句诗提醒人们,历史评价不应仅以成败论英雄,而应全面考量其一生的功过。

接着,“拔山盖世亦粗材”一句,借用了项羽的典故。项羽力大无穷,勇冠三军,被誉为“拔山盖世”的英雄,但施士洁在此指出,即便是如此伟大的人物,也并非完美无缺,暗示了伟人也有其局限性或不足之处。

“淮阴胯下圯桥履”则引用了韩信的故事。韩信在年轻时曾受胯下之辱,但他并未因此气馁,而是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最终成为一代名将。这一典故强调了忍辱负重的重要性,以及在逆境中坚持自我价值实现的可能性。

最后一句“负重都从忍辱来”,总结了前文的思考,指出无论是伟人的成就还是个人的成长,往往都需要经历磨难和挫折,通过忍耐和承受,才能最终达到目标。这句话深化了主题,鼓励人们面对困难时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历史人物的典故,深刻地探讨了成功与失败、力量与忍耐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品质——坚韧与智慧。

收录诗词(10)

施士洁(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讳应嘉。是施琼芳的次子;二祖父施菁华,由福建省泉州市晋江西岑村“移居台南”。生于清咸丰五年乙卯(1856年)。六岁能属对,有触类旁通之妙。所以未冠之时,便举秀才。光绪元年乙亥(1875年),他二十一岁,赴省参加秋试,中了举人;翌年,二十二岁,光绪二年丙子(1876年)上京都参加春试,中了三甲进士,钦点内阁中书。因为他无意仕途经济,不久使辞官回归

  • 字:沄舫
  • 号:耐公
  • 籍贯:晚署定惠老
  • 生卒年:1856—1922

相关古诗词

挽台湾令高南卿司马鸿飞

凤凰池上客,忽现宰官身。

仙吏皆循吏,良臣作荩臣。

生原慈似佛,死以杀成仁。

夜半文星霣,书空一怆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挽台湾令高南卿司马鸿飞(其二)

移治生韩地,初摅慕蔺怀。

萍踪方惜别,蓬岛又相偕。

逆旅叨分俸,冰衔喜晋阶。

天涯重聚首,樽酒话琴斋。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佳]韵

挽台湾令高南卿司马鸿飞(其三)

飒飒逞英姿,萧萧鬓雪丝。

贼刚擒巨丑,律恨失偏师。

碧血鏖兵处,丹心贯日时。

魂归瀛海外,拟赋大招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挽台湾令高南卿司马鸿飞(其四)

一别成千古,相知失九皋。

勋名垂绰楔,翰墨重词曹。

诸葛有孙子,哥舒空遁逃。

悲风生日暮,遥奠首频搔。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豪]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