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竹枝词(其二)

菱田高与稻田齐。野井蝼蛄彻夜啼。

若个竹枝声最苦,那儿桥北赵园西。

形式: 词牌: 竹枝

鉴赏

这首《西湖竹枝词(其二)》由明代诗人王衡所作,描绘了西湖边的夜晚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

首句“菱田高与稻田齐”,以菱田和稻田的高度相称,不仅展现了农田的广阔与生机,也暗示了季节的更迭,可能是初夏或秋季,正是农作物生长旺盛之时。这样的景象,既充满了农耕文明的朴实之美,又预示着丰收的希望。

次句“野井蝼蛄彻夜啼”,则将视角转向夜晚,通过描写田野中井边蝼蛄的叫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凄凉的氛围。蝼蛄的叫声在夜晚显得格外清晰,仿佛在诉说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循环,为整幅画面增添了一抹淡淡的哀愁。

接下来,“若个竹枝声最苦”一句,将话题转向竹林,通过“最苦”的修饰,表达了对某种情感或情境的深刻感受。这里的“苦”字,既可能指自然界的风雨交加,也可能暗喻人世间的离合悲欢,或是对某种难以言说的情感的深切体会。竹枝的声音在这里被赋予了情感色彩,成为诗人抒发内心情感的媒介。

最后一句“那儿桥北赵园西”,将视线引向一处具体的地点——赵园的西边,桥北的位置。这里不仅点明了地理位置,也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赵园作为背景,可能象征着诗人的理想之地或心灵的归宿,而桥北则是通往这一理想之地的路径。这句话不仅勾勒出了空间的层次感,还蕴含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整体而言,《西湖竹枝词(其二)》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对生活哲理的思考。作品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富有画面感和意境美,是明代文学作品中的佳作之一。

收录诗词(42)

王衡(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西湖竹枝词(其三)

高悬十里下风桅。白袷青裙次第来。

怪道竹花簪不尽,五云山上赛神回。

形式: 词牌: 竹枝

西湖竹枝词(其四)

簇簇满炊菰米饭。娟娟缓唱踏歌词。

为谢西湖苏太守,桃芽柳眼不须吹。

形式: 词牌: 竹枝

西湖竹枝词(其五)

酒尽炉青客未休。脱衣走马恣风流。

西湖亦有横塘曲,一拍风吹入秀州。

形式: 词牌: 竹枝

西湖竹枝词(其六)

请君一向断桥行。桥下花泥渐渐平。

此日风光应不忘,重来寄取竹鸡声。

形式: 词牌: 竹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