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三伏客吟过,长安未拟还。
蛩声秋不动,燕别思仍闲。
乱叶随寒雨,孤蟾起暮关。
经时高岭外,来往旆旌间。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长安之外的旅行生活,以及对远方友人的思念。首句"三伏客吟过,长安未拟还"表达了诗人经历了酷热的夏季,但仍未有返回都城长安的打算,这里的“三伏”指的是古代分割夏季的一个方法,即每个时段约为十天,一共三十天。通过这样的开篇,诗人传达了一种悠然自得的情怀。
接下来的"蛩声秋不动,燕别思仍闲"则透露出一种静谧的氛围和对往事的回味。“蛩声”指的是蟋蟀的叫声,而“秋不动”可能象征着季节更迭中自然界的平静;而“燕别”则是指与燕地(今北京一带)之人的告别,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离别的淡淡哀愁。
第三句"乱叶随寒雨,孤蟾起暮关"进一步营造了一种萧瑟的秋景。这里,“乱叶”象征着树木落叶的季节,而“随寒雨”则加深了这种萧瑟感;“孤蟾起暮关”则描绘出诗人独自一人在黄昏时分经过边塞之境,孤寂而又凄凉。
最后两句"经时高岭外,来往旆旌间"显示了诗人的行踪,他经常穿越高山峻岭,行进于旗帜之间。这不仅展示了诗人旅行的艰辛,也象征着他在官场或军旅中的身份和职责。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内心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怀念友人的游子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不详
唐代诗人。咸通十二年,进士及第,曾为江宁丞。后辞官,潦倒以终,为“咸通十哲”之一
二十二三年,游秦复滞燕。
徒陪群彦后,自苦此生前。
径折啼猿树,岩荒喷月泉。
东堂曾受荐,垂白志犹坚。
淅淅复栖栖,人间只自迷。
终年愁远道,到老去何蹊。
始见红叶落,又闻黄鸟啼。
不因趋大旆,谁肯暂提携。
童蒙即苦辛,未识杏园春。
谩倚无为日,还成不偶人。
乡程长恨远,旅梦亦愁贫。
天地虽云广,殊难寄此身。
春闱久已滞,秋赋又逢停。
选士疑长阻,伤时自不宁。
秦城还逐梦,楚徼影随形。
此去吟虽苦,何人更肯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