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姚燮所作的《夜坐抒感八章》中的第二章,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社会现象,表达了对世事沧桑、人事变迁的感慨。
首联“几见颠风杀草莱,人间筑遍赧王台”,以“颠风”象征社会动荡,草莱被摧残,暗喻人民生活困苦;“赧王台”则是借指历史上荒淫无度的君主所建的奢华宫殿,对比之下,反映了贫富差距和统治者的奢侈与人民的苦难。
颔联“绝无归宿长河下,少有腥膻众蚁来”,“长河下”可能象征着历史的长流,暗示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迁;“腥膻”比喻社会的污浊和不公,“众蚁来”则形象地描绘了底层民众在社会中挣扎求生的艰难境遇。
颈联“白眼谁禁狂阮辱,赭衣空使腐迁哀”,“白眼”典出阮籍,形容对世事的冷漠和不屑;“狂阮辱”暗示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性扭曲的批判;“赭衣”指囚犯的服装,这里用来形容因冤屈而受罚的人们;“腐迁哀”可能是指社会风气败坏,人们哀叹不已。
尾联“犨麋虽丑犹完相,可惜陈平魏倩材”,“犨麋”可能指的是外形丑陋但有独特价值的事物,这里比喻那些虽遭误解或歧视但仍能保持自我价值的人;“陈平”和“魏倩材”都是历史上有才能的人物,此处可能寓指人才在社会中的遭遇,表达了对人才被埋没的惋惜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道德的思考,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