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云台

深公出东都,山色已清好。

流行沧江上,快意时绝倒。

洗尽眼界尘,招提迹如扫。

众挽来灵山,世故亦相恼。

平生爱山心,不厌更幽讨。

扪萝开细岑,脱履藉丰草。

聊烦坡陀石,坐此突兀老。

是身端如云,去住殊未保。

孤峰起孤烟,晴湖漾晴昊。

宾主两忘言,可为知者道。

形式: 古风 押[皓]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深公在东都的行踪与心境,以及他在自然山水中的感悟。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深公对山色、江水、寺庙、自然景观的深切感受,以及他内心的平静与超然。

首句“深公出东都,山色已清好”,点明了人物与地点,同时以“山色已清好”暗示了深公出走后所见之景的美好,为全诗奠定了清新脱俗的基调。

接着,“流行沧江上,快意时绝倒”两句,通过“流行”和“绝倒”的对比,生动地描绘了深公在江面上畅游的自由与快意,表达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深深陶醉。

“洗尽眼界尘,招提迹如扫”则进一步深化了深公的心境,他仿佛在自然中洗涤心灵,使得眼界的尘埃得以清除,寺庙的痕迹也显得格外干净,体现了他内心的纯净与宁静。

“众挽来灵山,世故亦相恼”两句,通过“挽”字形象地描绘了人们纷纷前往灵山的情景,同时也暗示了世俗烦恼的困扰,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

“平生爱山心,不厌更幽讨”表达了深公对山的喜爱之情,即使深入幽静之处也不感到厌倦,体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无限追求。

“扪萝开细岑,脱履藉丰草”描绘了深公在自然中自由自在的状态,他攀爬岩石,脱下鞋子,坐在丰茂的草地上,与自然融为一体。

“聊烦坡陀石,坐此突兀老”一句,通过“老”字,不仅指深公年岁已高,也暗含了他在自然中长久停留,与自然共老的意境。

“是身端如云,去住殊未保”表达了深公对自身存在状态的思考,他的身体如同浮云般飘忽不定,未来难以预料,体现了他对生命无常的深刻理解。

最后,“孤峰起孤烟,晴湖漾晴昊”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壮丽与宁静,孤峰之上升起一缕孤烟,晴朗的湖面映照着晴朗的天空,营造了一种空灵而深远的氛围。

“宾主两忘言,可为知者道”则以宾主之间的对话为喻,表达了深公与自然之间达到了一种心灵相通、无需言语交流的境界,只有真正懂得自然与内心和谐统一的人才能体会其中的深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深公在自然中的体验与感悟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生命意义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思考,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收录诗词(723)

葛胜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绍圣四年(1097)进士。元符三年(1100),中宏词科。累迁国子司业,官至文华阁待制。卒谥文康。宣和间曾抵制征索花鸟玩物的弊政,气节甚伟,著名于时。与叶梦得友密,词风亦相近。有《丹阳词》

  • 字:鲁卿
  • 籍贯:丹阳(今属江苏)
  • 生卒年:1072~1144

相关古诗词

跋胡德辉诗卷

一官三语掾,驱车大河北。

饭涩羹亦稀,哦诗写胸臆。

作者非难到,已自入阃域。

邮筒远相饷,我岂今衡尺。

粗能擿陇云,亦不误雌霓。

千里得行记,了了所见历。

士材有如此,磊落固易识。

寄语直指公,勿作寒蝉默。

形式: 古风

德辉次旧韵见寄复和

邗沟别清扬,十稔限南北。

羁游多面交,从谁吐心臆。

初筵群玉府,香誉蔼区域。

如何窾言加,进寸辄退尺。

归来赋郊居,邀客赏冰霓。

青云一蹙易,斜飞要游历。

水镜岂无人,瑾瑜固易识。

君子有常道,要不失语默。

形式: 古风

题柘城怀古亭

陈本太姬封,卒以夏姬乱。

君臣同宣淫,父子并遘患。

直谏泄冶死,诈忠巫臣窜。

郢兵讨少西,昊墟且为县。

呜呼女戎祸,陈祚仅如线。

馀波及羊舌,伯石实首难。

我行径株林,怀古一兴叹。

流波似当时,惟有城东涣。

形式: 古风

癸巳次古浮山普慈寺

老人百念冷,看山独不足。

未能寻地肺,聊复访天目。

路出古浮山,木杪飞华屋。

松迷突兀殿,云锁窈窕谷。

高阁藏复道,朱栏穿屈曲。

羲和隐昆崙,借此休驺仆。

小摘园中蔬,充我属餍腹。

缅怀峨豸翁,草庐亲卜筑。

意恃金匕药,终亦戢一木。

不如学无生,妙谛祖身毒。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