辇下春望

独向东门凝目望,园林无处不啼莺。

乡心已似杨花乱,归路那堪野草生。

紫陌尽应趋胜地,红尘谁肯受闲名。

年来却羡沧江叟,长在湖山听浪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独自向东方门口凝视远望,园林处处都能听见黄莺的啼鸣。
思乡之情已经像纷飞的柳絮般杂乱,回家的道路又怎能忍受野草丛生的景象。
大道上人们都奔向名利之地,又有谁能接受这样的闲散之名。
近年来我羡慕起江边的老者,他们常在湖光山色中倾听海浪声。

注释

东门:城门,这里指京城的东门。
啼莺:黄莺的叫声。
杨花:柳絮,象征飘忽不定的心情。
野草生:形容荒凉、未经修剪的草木。
紫陌:古代对大路的称呼,这里指繁华的大道。
红尘:借指世俗的纷扰,繁忙的社会。
沧江叟:住在江边的老者。
浪声:海浪的声音,象征宁静的生活。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寇准的《辇下春望》,描绘了诗人独自站在东门远望京城园林的情景。他感叹园中处处莺啼,引发了思乡之情,内心纷乱如杨花飘散。归乡之路满是杂草丛生,更增添了归乡之难。诗人感慨世态炎凉,人们争相奔向名利之地,而他却不愿接受那些虚名。最后,诗人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羡慕,希望能像江边的老者一样,常年在湖光山色中聆听浪涛声,享受宁静的生活。整首诗情感深沉,寓含了对现实与理想的对比和诗人内心的矛盾与追求。

收录诗词(299)

寇准(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天禧元年,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再起为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天圣元年(1023)九月,又贬衡州司马,是时病笃,诏至,抱病赴衡州(今衡阳)任,病故于竹榻之上,妻子宋氏奏乞归葬故里。皇佑四年,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帝为篆其首曰“旌忠”。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今传《寇忠愍诗集》三卷

  • 字:平仲
  • 籍贯: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
  • 生卒年:961-1023

相关古诗词

塞上

春风千里动,榆塞雪方休。

晚角数声起,交河冰未流。

征人临迥碛,归雁别沧洲。

我欲思投笔,期封定远侯。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感兴寄莲岳一二诗禅友

西风伤远别,前计竞成非。

芳草此时暮,故山何日归。

禅应同雅道,贫合长天机。

翻忆云溪伴,无憀对落晖。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新秋

孤吟绕桐砌,时节又西风。

怅望新秋在,欢娱往事空。

柳条微减翠,蓼穗已飘红。

正是多伤感,仍将别恨中。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楚江有吊

悲风飒飒起长洲,独吊灵均恨莫收。

深岸自随浮世变,遗魂不逐大江流。

霜凄极浦幽兰暮,波动寒沙宿雁愁。

月落烟沈无处泊,数声猿叫楚山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