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扬秋日牡丹因寄六合县尉郭承范

绕栏忽见思傍徨,造化功深莫可量。

稼艳算无三月盛,残红更向九秋芳。

万家珠翠还争赏,一郡笙歌又是狂。

惆怅东篱下黄菊,有谁来折泛瑶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忽然在栏杆边看见菊花,心中思绪纷飞,感叹大自然的神奇无法估量。
尽管三个月的盛开已过,菊花的余晖仍能延续到秋天。
满城的人都争着欣赏这美丽的景象,全郡的笙歌又热闹起来。
我惆怅地望着东篱下的黄菊,又有谁能来采摘,共饮美酒呢?

注释

绕栏:围绕栏杆。
忽见:突然看见。
傍徨:犹豫不决,心神不定。
造化:大自然。
功深:神奇无比。
莫可量:无法估量。
稼艳:菊花盛开。
算无:算计不到。
三月盛:三个月的盛开期。
残红:凋零的花朵。
九秋:秋天的末尾。
万家:全城的人家。
珠翠:形容华丽的服饰。
争赏:争相欣赏。
一郡:全郡。
笙歌:音乐和歌声。
又:再次。
狂:狂欢。
惆怅:感到悲伤或失落。
东篱:出自陶渊明《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指代菊花丛。
黄菊:黄色的菊花。
折:采摘。
泛瑶觞:用玉杯盛酒。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潘阆在维扬秋日所见的牡丹花盛开景象,以及由此引发的感慨。首句“绕栏忽见思傍徨”写诗人漫步赏花时,被牡丹的美丽深深吸引,内心不禁徘徊不定。次句“造化功深莫可量”赞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牡丹的繁盛难以用言语衡量。

“稼艳算无三月盛”暗示牡丹的花期短暂,即使是春天最盛之时也无法与之相比。然而,“残红更向九秋芳”又令人惊讶,即使到了秋季,仍有残存的牡丹花瓣展现其坚韧之美。接下来两句“万家珠翠还争赏,一郡笙歌又是狂”,描绘了人们竞相观赏牡丹,热闹非凡的场景,仿佛整个郡城沉浸在欢乐的笙歌之中。

最后,诗人以“惆怅东篱下黄菊,有谁来折泛瑶觞”作结,表达了对东篱黄菊无人欣赏的惋惜,同时暗含对郭承范这样的官员是否能体会此景中深层意蕴的疑问。整首诗通过牡丹的盛衰,寓言人事兴衰,流露出淡淡的哀愁和对知音的期待。

收录诗词(96)

潘阆(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说字逍遥,大名(今属河北)人,一说扬州(今属江苏)人。性格疏狂,曾两次坐事亡命。真宗时释其罪,任滁州参军。有诗名,风格类孟郊、贾岛,亦工词,今仅存《酒泉子》十首

  • 字:梦空
  • 号:逍遥子
  • 籍贯:
  • 生卒年:?~1009

相关古诗词

寓泊浙江寄汉阳孙迈郎中

维扬相别后,十载浙江居。

气概贫犹在,颠狂老渐疏。

已凭天柱客,曾寄汉阳书。

近见人来说,才华患有馀。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游龙虎山赠天师(其二)

铁鞋踏破几山行,惟此山行越样清。

顾我尘中一簪绂,任他世上几公卿。

分安淡泊全真性,身厌轻肥已半生。

汉鼎馀丹今在否,愿须七粒守三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落叶

片片落复落,园林渐向空。

几番经夜雨,一半是秋风。

静拥莎阶下,閒堆藓径中。

谷松与岩桧,宁共此时同。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落花

花残雨又风,飘紫复飘红。

不到三春尽,都经数夜空。

绕阑仍聚散,逐水尚西东。

可惜多情蝶,徘徊晚照中。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