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卢致远祈雨喜应

四郊多少出云山,六月如何得雨悭。

天意茫茫知不外,秋成岌岌有无閒。

人非稼穑谁为命,职在蛟龙可听閒。

终藉精忱起灵蛰,鹤骖带得夜瓢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翻译

四周有多少云雾缭绕的山峦,六月怎么会如此吝啬降雨?
苍天的旨意浩渺难测,是否在别处显现,秋天的丰收岌岌可危,不知能否安然无恙。
不是农夫播种,谁来维系生命?蛟龙般的官员,职责在身,岂能清闲度日。
最终还是要凭借真诚的心意,唤醒沉睡的生机,白鹤引领着瓢泼大雨归来。

注释

四郊:四周。
出云山:云雾缭绕的山。
六月:六月。
得雨:降雨。
悭:吝啬。
天意:苍天的旨意。
茫茫:浩渺。
知不外:显现于别处。
秋成:秋天的丰收。
岌岌:危险的样子。
閒:闲暇。
人非稼穑:不是农夫播种。
谁为命:维系生命的人。
职在蛟龙:蛟龙般的官员。
可听閒:不能清闲。
精忱:真诚的心意。
灵蛰:沉睡的生机。
鹤骖:白鹤引领。
夜瓢:瓢泼大雨。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著所作的《次韵卢致远祈雨喜应》,主要描绘了夏日干旱时节对雨水的期盼以及对天意的理解。首句“四郊多少出云山”展现了广阔的天地间,群山环绕,暗示着自然的力量;“六月如何得雨悭”则表达了对雨水的渴望,以“悭”字形容雨量不足。

接下来,“天意茫茫知不外”流露出诗人对上天旨意的敬畏和不确定,认为天意深不可测;“秋成岌岌有无閒”则担忧秋天的收成因缺雨而受影响,用“岌岌”形容形势危急。“人非稼穑谁为命”强调了农耕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职在蛟龙可听閒”一句,蛟龙被视为兴云布雨的神物,诗人借此表达对祈雨活动的期待,希望蛟龙能有所作为。“终藉精忱起灵蛰”表明只有虔诚的心意才能唤醒潜藏的生机,预示着祈祷可能带来转机。“鹤骖带得夜瓢还”以仙鹤驾车带回夜半之雨的想象,象征着祈雨愿望的实现。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祈雨的场景,表达了对丰收的渴望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同时也寓含了对人间勤勉和虔诚的赞美。

收录诗词(1350)

陈著(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二一四~一二九七),一字子微,晚年号嵩溪遗耄,寄籍奉化。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调监饶州商税。景定元年(一二六○),为白鹭书院山长,知安福县

  • 字:谦之
  • 号:本堂
  • 籍贯:鄞县(今浙江宁波)

相关古诗词

次韵史芝田来访

珊然环佩下芝山,醉梦人閒醒眼看。

三世相家知有后,十分谦德似无官。

骚盟宽与江湖接,清气直将星斗干。

难得相逢容易别,因风时为劝加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次韵史芝崖

浮生真梦幻,看破已频频。

花柳春心古,乾坤世事新。

争芳多煖处,感旧独幽人。

宝重复珍重,清风明月身。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次韵史猷父

西崦残晖薄首邱,与猿同啸鹤同游。

山林一出资惊笑,风雨多情管滞留。

前别忽来如再世,后期禁得又三秋。

湖天倘有相从分,为我何妨割半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次韵史猷父乡集

两贤主礼一般春,还是慈湖曲里人。

久旷忽行知世变,相逢交贺见情真。

发身清苦盟方暖,回首荣华迹总陈。

更看它年陪菜酒,耆英会后接芳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