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佐(汝学)所作的《挽西湖道人》。诗中描绘了一位暮年的道士在钓鱼矶上回顾往昔,感叹时光流逝与世事变迁的情景。
首联“暮年投迹钓鱼矶,回首名场事已非。”开篇点题,描述了道士在垂暮之年选择隐居于钓鱼矶,回望曾经的名利场,发现一切都已不再。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过去与现在进行对比,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当前生活的淡然态度。
颔联“夜月不归辽海鹤,秋风空老楚山薇。”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夜月下的辽海鹤不归,象征着逝去的时光和无法挽回的过去;秋风中的楚山薇,代表了孤独与衰老。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寄托了诗人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感慨。
颈联“已看士类连茹拔,莫叹知音举世稀。”转而表达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士类(指士人或知识分子)虽有才华出众者,但知音难觅,暗示了社会环境的冷漠与人际关系的疏离。这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和对真挚友情的渴望。
尾联“欲吊幽魂何处觅,西湖烟树晚依依。”以西湖为背景,表达了对逝去灵魂的追思与寻找。西湖烟树晚依依,既是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也是对逝去之人的怀念。诗人想要寻找逝去的灵魂,却不知其所在,流露出一种深深的哀愁与无奈。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暮年道士生活状态的描绘,以及对时光、友谊、社会现象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时间、人际关系等主题的深刻思考。语言含蓄而富有哲理,情感真挚而深沉,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首值得品味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