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的生活方式和心境,充满了道家的超脱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诗人通过“采芝不采薇,开士无长饥”表达了这位僧人选择以芝草为食,象征着他的生活简单而纯净,无需世俗的物质追求就能满足。接着,“骑鹿不骑马,飘然尘外者”则进一步强调了他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骑鹿而非马,更显其超凡脱俗。
“若将芝鹿尽消除,撒手空身何事也”一句,似乎在探讨如果连这些自然之物都舍弃,那么这位僧人还剩下什么,暗示了对物质与精神追求的深刻思考。最后,“流水千万年,桃花千万树。妖冶与灵奇,终是著相处”描绘了自然界的永恒与美丽,同时也暗示了世间万物的短暂与变幻。
“不如高卧天台巅,一任浮云自来去”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表达了诗人对这位僧人生活的向往与赞美,认为与其在尘世中追逐名利,不如像他一样,远离尘嚣,享受自然的宁静与自由。整首诗通过对隐士生活的描绘,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