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太清楼二王法帖歌为山阴张尔唯作

神霄天子恢皇纲,重镌阁帖焕宝章。

干戈久忘熙陵绩,图书欲压淳化藏。

侍书著摹换钩拓,太师京识新褫装。

太清危楼切霄汉,乙夜御览回虹光。

大观承平过星纪,宣和版荡垂靖康。

声明文物归松汉,翰林子墨炎昆冈。

驰载唐碑失定武,毡裹周鼓残岐阳。

册府秘阁俱已矣,长沙戏鱼徒相望。

新绛燥笔改东库,亮字损本来榷场。

二府拜赐传掌故,三馆审定看堵墙。

良常新铭不在世,羽陵旧蠹余几行。

君从何处购此本,右军墨迹兼小王。

续帖真成廿卷羡,万签何似二本良。

墨华晶光出匮纸,笔阵折抹生锋芒。

晴窗临摹挟飞动,棐几展玩铺云肪。

裂纹木直非剥损,檈痕银锭谁低昂。

从今鉴定归米薛,不收慰问嗤梁唐。

但看鸾翱与凤翥,焉用冷金并硬黄。

呜呼此本不易得,摩挲使我神惨伤。

自从京阙睹戎马,又使馆门沦沧桑。

人间西清熸禁苑,天上东壁埋文昌。

橐驼交迹践竹素,牛马渍汗沉缥缃。

甲衣狼藉剔钿锦,炮车迸裂穷琳琅。

游家《兰亭》填爨下,褚摹禊帖掷道旁。

鲁公《孝经》《麻姑》字,儿童插标叫市坊。

卷轴遑惜三千富,款书宁数丈二长。

白麻何处博青缥,碧笺翻喜归黄肠。

奇哉一本独完好,岂无六丁下取将。

展卷俄惊褾识改,开奁先嗅古墨香。

印缝无烦辨分剪,破体仍与论偏旁。

何年瓦官阁鸱吻,有客山阴搜屋梁。

玉躞金题閟惜重,褚妍欧怪空煇煌。

已堪唐陵比玉匣,重许漠室开珠囊。

伤心《西升》失至宝,漫眼《东观》欲发狂。

吾家圆印铭忠孝,长依《书史》缄箧箱。

作歌无才继《石鼓》,阁笔再拜朝墨皇。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鉴赏

这首诗是明朝末年清初的钱谦益所作,名为《大观太清楼二王法帖歌》,以歌的形式赞美了大观太清楼中收藏的二王法帖。诗人首先描绘了神霄天子的辉煌气象,以及阁帖的光彩夺目,强调了法帖的历史价值。接着,他通过对比历史变迁,如大观、宣和时期的兴衰,表达了对文物流传的感慨。

诗中提到的“侍书著摹换钩拓”、“太师京识新褫装”等细节,展示了法帖的精心修复和保护。诗人感叹法帖的珍贵,如唐碑、周鼓等其他文物的流失,而大观太清楼中的二王法帖却得以保存完好。他借用“右军墨迹兼小王”的典故,赞美帖中的墨迹之美。

诗人进一步描述了自己对法帖的欣赏,如临摹时的感受,以及对帖中文字的细致观察。他感叹这本法帖的难得,认为其价值超过众多珍品。他还提及了法帖在战乱中的经历,以及人们对其的珍视和保护。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法帖的崇敬之情,将其视为国之瑰宝,甚至比之于皇家收藏。他以“吾家圆印铭忠孝”结尾,表明对法帖承载的文化精神的尊重,并以“阁笔再拜朝墨皇”表达对书法艺术的敬仰。

整首诗情感饱满,语言生动,通过对大观太清楼二王法帖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和高度评价。

收录诗词(265)

钱谦益(明末清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号蒙叟。学者称虞山先生。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常熟人。明史说他“至启、祯时,准北宋之矩矱”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一甲三名进士,他是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官至礼部侍郎,因与温体仁争权失败而被革职。在明末他作为东林党首领,已颇具影响。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依附之,为礼部尚书。后降清,仍为礼部侍郎

  • 字:受之
  • 号:牧斋
  • 籍贯:东涧老
  • 生卒年:1582—1664

相关古诗词

金陵杂题绝句(其一)

澹粉轻烟佳丽名,开天营建记都城。

而今也入烟花绿,镫火樊楼似汴京。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金陵杂题绝句(其二)

顿老琵琶旧典型,檀槽生涩响丁零。

南巡法曲无人问,头白周郎掩泪听。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青]韵

金陵杂题绝句(其三)

旧曲新诗压教坊,缕衣垂白感湖湘。

闲开《闰集》教孙女,身是前朝郑妥琅。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

吁嗟行走笔示张子石

君不见程孟阳,诗名粉绘垂琳琅。

松圆一抔掩寂寞,孙枝两叶悲流亡。

又不见程善长,布衣侠骨今无两。

佣保杂作购童稚,新安江头命两桨。

是时春寒雨飘萧,天容人意俱无憀。

通眉长爪犹在眼,陈根绝哭不可浇。

练川故人望眼劳,㣫泥扶病来崇朝。

摩顶执手心郁陶,日推脱粟身解袍。

喜心翻倒转呜咽,迷离老泪随风飙。

吁嗟乎丹阳朋旧不可得,胜华通子谁省识。

白刃有客致伯禽,青山无人吊李白。

老夫耄矣徒叹息,天地兵尘尚偪塞。

桃花照眼泪沾臆,且持村酒劝子石,一为歌行歌主客。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