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事

十年三冬时,匮火帘小室。

读书似少疲,坐睡尘两膝。

飞雪封我窗,号风过我壁。

时有可语人,对之亦默默。

当时不知乐,兴言在今夕。

今夕何为者,荒山事行役。

仆驭同饥寒,惝恍若有失。

旅舍既凄凉,台牒更狼藉。

始信柳柳州,幸此南夷谪。

归去亦何难,清时惟所适。

形式: 古风

翻译

十年间经历三个冬季,我在简陋的小屋里
读书虽然略感疲惫,坐着打盹膝盖沾满尘土
窗外飞雪堆积,狂风呼啸过墙壁
偶尔遇到能交谈的人,却只能默默相对无言
那时并未觉察快乐,如今回想才知其珍贵
今夜为何如此,只因身在荒山劳役之中
仆从和我一同受苦挨饿,心中恍惚失落
旅馆已够凄凉,文书又杂乱无章
始料未及,如柳宗元被贬至南夷之地
回归故乡并非难事,只要时局清明,何处不可安身

注释

匮火:缺乏薪火。
帘小室:简陋的小屋。
坐睡:坐着打盹。
尘两膝:膝盖上积满灰尘。
飞雪封:大雪覆盖。
号风:狂风呼啸。
可语人:能交谈的人。
默默:沉默无言。
荒山事行役:在荒山中劳役。
仆驭:仆从。
狼藉:散乱不堪。
柳柳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清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所适:适合居住的地方。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晁说之所作的《感事》,通过描绘个人在冬日读书的场景和心境变化,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时局的反思。首句“十年三冬时,匮火帘小室”描绘了诗人长期生活在贫困简陋的环境中,冬季尤其寒冷,只能借微弱的火光读书。接着,“读书似少疲,坐睡尘两膝”写出了诗人虽然生活艰辛,但读书仍能带来精神上的慰藉,甚至有时读书至困倦,不知不觉坐在尘埃中打盹。

“飞雪封我窗,号风过我壁”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恶劣,而“时有可语人,对之亦默默”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尽管偶尔有人相伴,却无话可说,只有沉默相对。诗人回顾过去,意识到过去的艰难岁月也有其乐趣,这种领悟在“当时不知乐,兴言在今夕”中体现。

“今夕何为者,荒山事行役”揭示了诗人当前的境遇,身在荒山,为了生计而奔波劳碌。“仆驭同饥寒,惝恍若有失”描述了跟随者的困苦,以及自己恍惚的心境。旅舍的凄凉和文书的散乱,反映出生活的艰难和官场的纷扰。

最后,诗人以柳宗元自比,庆幸能在贬谪之地找到心灵的宁静,感叹“归去亦何难,清时惟所适”,表达出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局清明的期盼。整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体现了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深刻反思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收录诗词(920)

晁说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伯以,自号景迂生,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及第,苏东坡称其自得之学,发挥《五经》,理致超然,以“文章典丽,可备著述”举荐。范祖禹亦以“博极群书”荐以朝廷,曾巩亦力荐。与晁补之、晁冲之、晁祯之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

  • 字:以道
  • 籍贯:因慕司马光之为
  • 生卒年:1059年—1129年

相关古诗词

感事

功名富贵总愁予,南北东西尽畏途。

悔不读书徒语尔,老来悔读少年书。

形式: 七言绝句

感事

人物今朝何寂寞,我思前辈太峥嵘。

仙才难测赵周翰,俗眼聊窥石曼卿。

鸾凤腾辉何处在,圭璋振德是人英。

怪来高论空无验,可是岐公作宰衡。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数蒙杨泽民秀才惠佳篇谢以长句

嘉陵江声不到耳,嘉州清音得之子。

豪英磅礴狎鸥鹭,金钱弃掷等泥滓。

青楼不使白发生,万恨都归一杯里。

三苏死后三川愁,君辈人才谁所喜。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新作竹轩

斋壁值墨竹,文苏两先生。

移根今何殊,初度风雨声。

妙识前日意,欢见此时情。

家山几千里,客恨倏似倾。

归期恨今晚,像此葺茅楹。

故知江海梦,常共月华清。

形式: 古风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