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挽诗以哀悼的笔触,描绘了对逝者的深切缅怀与惋惜之情。首句“倜傥先言路”,赞颂逝者在言论上的豪迈与不拘一格,暗示其在政治道路上的卓尔不群。接着“经纶重鼎司”一句,表明逝者在国家治理上有着深厚的学识与卓越的才能,担任要职,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武文兼二允”和“爱直见双遗”两句,进一步赞扬逝者不仅在军事(武)和文治(文)方面都有高超的技艺,而且为人正直,深得人心。这里的“允”和“遗”分别指允当和遗爱,表达了逝者在生前深受敬仰和怀念。
“无复灵台论,空伤薤露诗”则表达了对逝者无法再进行深入讨论和交流的遗憾,以及对其逝世后人们心中所感受到的深切哀痛。通过“灵台论”和“薤露诗”这两个典故,诗人巧妙地将哀思融入历史传统之中,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最后,“邢山向郑国,千古意同悲”两句,运用地理上的邢山与郑国作为象征,寓意逝者虽已离世,但其精神和影响如同邢山一样,永远屹立于人们的心中,成为永恒的纪念。同时,这句话也表达了对逝者跨越时空的共同哀悼之情,使得这首挽诗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情感表达,更具有了普遍的人文关怀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