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明代诗人王弼的《次韵阴佥宪梦游桃源》描绘了一个超凡入圣的意境。首句"尽说仙源隔片尘"暗示了桃花源被理想化为远离世俗喧嚣的仙境,难以触及。然而,诗人紧接着笔锋一转,以"谁知枕上是通津"揭示出梦境中的桃源并非遥不可及,而是隐藏在人们的梦境之中,象征着内心的清净与理想世界。
"武陵太守无仙骨"借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人物,暗指现实中的人即使身居高位,如太守,也可能缺乏追求真谛的仙骨,暗示他们可能并未真正理解和体验到桃源的真谛。最后一句"只见桃花不见人"进一步强调,尽管桃花盛开,但真正的桃花源并不在于外在景象,而在于人心的发现和领悟。
整首诗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以及对现实中人们迷失于世俗的批判,寓言性地传达了对精神自由和内心宁静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