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恰到长安风色晴,一条石径坦然平。
与君曳杖寻虚去,全似仙宫岭下行。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新脱俗的长安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从石径出发,步入一片虚无之境的过程。首句“恰到长安风色晴”,开篇即点明了地点和天气状况,长安的晴朗风光为整幅画面奠定了明亮清新的基调。接着,“一条石径坦然平”则描绘出一条平坦而清晰的道路,暗示着旅程的顺畅与期待。
“与君曳杖寻虚去”,这里的“君”指同行者,诗人与友人携手杖,一同探索未知的领域,充满了对新奇事物的好奇与向往。“全似仙宫岭下行”,最后两句将这次旅程比作踏入仙境,表达了对所见景象的赞美与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让人仿佛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仙气与宁静。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和富有想象力的比喻,不仅展现了长安独特的自然风光,更传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以及与友人共享这份美好的愉悦之情。
不详
遇赦归里后于周线巷住处辟一园名“道乡”,故自号道乡居士。生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卒於徽宗政和元年,年五十二岁。元丰五年(1082)进士,调扬州颍昌府教授。吕公著、范纯仁为郡守,皆礼遇之。哲宗朝,为右正言,累上疏言事。章惇独相用事,浩露章数其不忠,因削官,羁管新州。徽宗立,复为右正言,累迁兵部侍郎两谪岭表,复直龙图阁。卒谥忠,学者称道乡先生。浩著《道乡集》四十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久不上船思上船,偶然纵步是长安。
何须更望君平卜,但把虚名子细看。
粥饭都来一斗粮,滩前吃了倍苍黄。
把如立作山头石,何似急行归故乡。
扬子江头舟楫回,海门山对润州开。
故乡归去六千里,先入捍门山里来。
客睡当年托雉山,杜鹃声切枕难安。
今朝归向山头过,不见杜鹃空梦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