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其一)

南州积炎德,嘉树凌冬绿。

薰风海上来,丹荔逾夏熟。

煌煌锦绣林,亭亭翡翠屋。

鹊头烂晨霞,天酒莹寒玉。

流声感中华,采掇如不足。

开元百马死,汉堠五里促。

君王玉食间,此荐知不辱。

迨今糟粕馀,犹足惊凡目。

忆初成上林,四方会奇木。

使臣得安榴,天马来首蓿。

拔芽自幽遐,托地幸渗漉。

我欲咎真宰,喟兹限荒服。

将非名实雄,百果为羞缩。

区区化工意,聊尔存众族。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荔枝(其一)》由宋代诗人刘攽所作,通过对荔枝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与对荔枝独特魅力的欣赏。

首先,诗中以“南州积炎德,嘉树凌冬绿”开篇,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手法,将荔枝树比作具有深厚德行的佳木,在严冬依然生机勃勃,暗示荔枝树生命力的顽强和不畏艰难的精神。接着,“薰风海上来,丹荔逾夏熟”,通过季节的变化,描绘了荔枝在温暖的海风中成熟的情景,强调了荔枝的独特生长环境和成熟的季节性特点。

“煌煌锦绣林,亭亭翡翠屋”两句,进一步渲染了荔枝树的美丽景象,将荔枝树比作色彩斑斓的锦绣和翠绿的房屋,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荔枝树的茂盛与生机。随后,“鹊头烂晨霞,天酒莹寒玉”则通过晨光中的荔枝和清澈如玉的酒液,进一步烘托出荔枝的色泽之美和清新的气息。

“流声感中华,采掇如不足”表达了荔枝在中华大地上的声名远播,以及人们对荔枝的喜爱之情,即使采摘也感到不够满足。接下来,“开元百马死,汉堠五里促”通过历史典故,暗示了荔枝在古代就备受推崇,成为皇家宴席上的珍品。

“君王玉食间,此荐知不辱”则表达了荔枝在宫廷宴会上的地位,说明荔枝不仅美味可口,而且能够经受得起最严格的品尝考验。最后,“迨今糟粕馀,犹足惊凡目”指出即便经过时间的沉淀,荔枝仍然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整首诗通过对荔枝的多角度描绘,不仅赞美了荔枝的外在美,更深入挖掘了其内在价值,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和对荔枝独特魅力的独到见解。

收录诗词(1268)

刘攽(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刘敞之弟。一作贡父、赣父。一说江西樟树人。庆历进士,历任曹州、兖州、亳州、蔡州知州,官至中书舍人。一生潜心史学,治学严谨。助司马光纂修《资治通鉴》,充任副主编,负责汉史部分,著有《东汉刊误》等

  • 字:贡夫
  • 号:公非
  • 籍贯: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
  • 生卒年:1023~1089

相关古诗词

荔枝(其二)

锦筵火齐砌金柈,五月甘浆破齿寒。

南国已随朱夏熟,北人犹指画图看。

烟岚不续丹樱献,玉座空悲羯鼓残。

相见任誇双蒂美,多情莫唱水晶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橄榄

南珍富奇异,畴昔颇穷览。

夷荒无书传,从古陋铅椠。

苞封走中土,天序异离坎。

有香已变衰,有色多黯谫。

今君此堂上,珍物惟橄榄。

青肤镂琼莹,翠颗森菡萏。

若为幽人贞,久见君子淡。

甘怀彼包羞,日新此刚敢。

清泉荐芳茗,臭味独潜感。

澡雪清烦酲,涤除莹玄览。

灵均采时菊,西伯嗜昌歜。

庙鼎实调梅,壮士仍尝胆。

由来超俗好,诸绝不言惨。

殷勤谢凡口,薤白空三啖。

形式: 古风

题招提院静照堂

千金买境欲辞喧,长日观心复照昏。

多少胜缘从静起,为师无意入都门。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元]韵

南湖诗(其一)

湖波微涨日初长,水面花香柳绿黄。

沙鸟喧嘲随笑语,鯈鱼惊跃近舟航。

春心处处迷芳草,醉眼依依乱夕阳。

信似习池风物好,偷闲剩醉两三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