孜迁善石菖蒲

溪毛数叶一寸碧,风姿底事能清癯。

戏将红玉旋螺石,共置雪色花磁盂。

沙泉甘滑见毛发,时时酌以浇根须。

苍然棐几明窗下,五月秋色磨肌肤。

已忘身世在南岳,勿觉梦寐游西湖。

遥知夏木午阴静,篆畦半破烟舒徐。

莫翁睡足百事懒,相看微笑依圆蒲。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石菖蒲的清雅之美,以及与之相伴的生活情趣。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石菖蒲在水边生长的姿态,以及它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

首句“溪毛数叶一寸碧”,生动地描绘了石菖蒲在溪水边生长的情景,几片嫩绿的叶子,仿佛是大自然中最纯净的颜色,展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美。接着,“风姿底事能清癯”一句,赞美了石菖蒲独特的风姿,即使在清瘦的环境中也能保持其高洁的气质。

诗人进一步描述了石菖蒲与红玉螺石、雪色花磁盂的搭配,以及沙泉的甘甜,这些元素共同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通过“苍然棐几明窗下,五月秋色磨肌肤”这两句,诗人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将夏日的炎热与石菖蒲带来的清凉感相结合,营造出一种超越季节界限的宁静与舒适。

“已忘身世在南岳,勿觉梦寐游西湖”表达了诗人沉浸于自然美景中的忘我状态,仿佛置身于南岳或西湖的仙境之中,远离尘世的喧嚣。最后,“遥知夏木午阴静,篆畦半破烟舒徐”描绘了一幅夏日午后,树木荫蔽、烟雾缭绕的画面,进一步强化了诗中所传达的宁静与和谐。

整首诗通过对石菖蒲及其周围环境的细致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对生活情趣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向往自然的精神境界。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余作进和尚舍利赞迁善见而有诗次韵

进公事业颇拔俗,欲凭妙语招遗魂。

文章种性欠疏理,焦芽故态何足论。

心知高人笑谀墓,抱羞无地容逃奔。

佳章忽来生喜气,风轮载我登昆崙。

徐观笔力作波险,正与醉素争弟昆。

山高水深世听莹,爱子赏音知道门。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次韵莫翁丰年断

此山分得僧中龙,独论悬断今年丰。

定知胸次有造化,是非饱更田舍翁。

清晨一雨符君说,喜如初得丹砂诀。

精神矍铄口垂涎,一饱可期扶病劣。

老来百事不如人,但愿?稏秋如云。

莫如往年水车联,龟兆坼出生黄尘。

莫翁心地绝榛卤,圆中规而方中矩。

千偈平生如建瓴,此诗可意真时雨。

我诗脱口酬未当,只欲与君凭阁望。

万顷连天绿锦光,舞浪崩腾似春涨。

形式: 古风

喜会李公弱

韵如风蝉蜕尘垢,气如春容在杨柳。

风流翰墨俱细事,自是吾家道门友。

十年契阔挂梦寐,一见令人忘白首。

况在祝融眉额间,青碧连天雪晴后。

冷斋拨炉闻夜语,雪灰消尽红金斗。

君才合在台阁间,簿书堆中不应有。

且置玉堂风雨笔,来试牛刀霹雳手。

民奸吏滑本有神,到君难藏如鼻口。

卧驼忽起便过人,再拜当为乃翁寿。

此诗乘怒勿示人,愿君低回为遮丑。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次韵超然送照上人归东吴

萧寺霜晴日初吐,曦光烟翠横深坞。

经行迟立望吴山,气势飞翔争入楚。

山中有客冰雪姿,十年不听吴邦鼓。

忽然曳杖出山去,安禅后夜知何处。

石龛看月莫降龙,栗林暮过应冲虎。

此生聚散等浮云,可怜俯仰成今古。

吴江一色成琉璃,有寺正临江上住。

他年法眼照人天,赠诗记取南州祖。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