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明代诗人韩邦奇的《杂意(其二)》描绘了一幅深山之中杉木的壮观景象。"贵阳长灵杉,千章百尺高",开篇即展现出杉树的高大与生机,"贵阳"可能指的是贵阳之地,而"长灵杉"则形容其木质优良。接下来的"秋来动风色,云外起天涛",通过描绘秋风吹过杉林,仿佛带动了云彩翻腾,如同海浪般起伏,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山中景色的壮丽。
诗人接着感慨:"负此栋梁材,生之万山隈",表达了对这些珍贵木材的赞叹,认为它们具备成为栋梁的资质,却生长在偏远的深山之中。最后两句"世无鲁公输,千载委荆莱",借用了鲁班的名字,暗示如果没有像鲁班这样的能工巧匠发掘和利用,这些优质的木材可能会被遗忘在荒野,千百年来无人问津。
整首诗以杉木为载体,寓言式地表达了人才被埋没、未得其用的社会现象,同时也赞美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