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的《和聂仪部明妃曲(其四)》中的第四首,通过对王昭君这一历史人物的描绘,表达了对昭君命运的深切同情与感慨。
首句“燕支山下几回春”,以燕支山为背景,描绘了时间的流逝,暗示了昭君在远离故土的边塞之地度过了多个春天,岁月无情地在她身边流转。这里的“几回春”不仅指时间的更迭,也暗含了昭君内心情感的复杂变化。
次句“坐使蛾眉误此身”,直抒胸臆,揭示了昭君因美貌而被选入宫中,最终远嫁异域的命运悲剧。一个“误”字,既表达了对昭君命运的同情,也蕴含了对当时政治婚姻制度的批判。
第三句“二八汉宫含笑入”,描绘了昭君进入汉宫时的情景,虽然表面看似平静甚至带着一丝笑意,但背后隐藏的是她对未知命运的无奈与悲哀。这里通过对比昭君的美貌与内心的痛苦,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张力。
最后一句“一时红粉更无人”,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它不仅指昭君之后的红颜女子在宫廷中同样面临着相似的命运,更象征着女性在权力与政治面前的脆弱与无助。这句话以一种悲凉的语气,表达了对女性命运的深刻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王昭君这一历史人物的悲剧命运,同时也引发了对女性地位、命运以及历史选择的广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