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氏必大亭

迢遥武夷翁,霞衣烂朝日。

作亭依云根,旷望兹焉息。

仙游去不返,孤丘已陈迹。

身虽隶编齐,贻谋有遗则。

庆流终必大,名亭以为识。

伊昔晋公堂,三槐手亲植。

扶疏满庭阴,貂蝉映圭璧。

默视天人际,召应齐吕律。

闾门容轩车,兹理固可必。

终见童氏里,鸣珂声赫奕。

形式: 古风

翻译

遥远的武夷山翁,身披朝霞如衣灿烂
在云根旁建起亭子,悠然在此歇息
仙人游历不再回返,孤独的小丘已成旧迹
我虽然身为凡人,但留下的智慧仍有价值
美好的声誉必将流传,以亭子铭记此事
昔日晋公厅堂,亲手种下三棵槐树
繁茂的枝叶遮蔽庭院,如同貂蝉映照玉璧
静观天地人间秩序,呼应着齐吕的和谐音律
即使是平民之家,也能容纳贵胄的车驾
最终会见到童氏乡里,显赫的马铃声响起

注释

迢遥:遥远。
武夷翁:武夷山的隐士。
霞衣:朝霞般的衣裳。
烂:灿烂。
云根:云雾缭绕的山根。
兹焉息:在此休息。
仙游:仙人的游历。
孤丘:孤独的小山丘。
隶编齐:世俗之人。
贻谋:遗留的智慧。
庆流:美好的声誉。
识:标记。
伊昔:往昔。
晋公堂:晋公的厅堂。
三槐:三棵槐树。
貂蝉:比喻显贵。
默视:静静观察。
齐吕律:古代音乐的和谐。
闾门:平民的门户。
容:容纳。
童氏里:童氏家族的居所。
鸣珂声:马铃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仙境般的庭院景致,诗人以精细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迢遥武夷翁"四字已设定了超凡脱俗的氛围,"霞衣烂朝日"则透露出天地间神秘而庄严的光彩。

诗人在构筑意境上颇为用心,"作亭依云根"表明亭子的位置选择得既高远又神秘,而"旷望兹焉息"则流露出了诗人对这片仙境的向往与留恋。然而,"仙游去不返"一句却带有一丝哀愁,暗示了诗人对于逝去时光的无奈和怀念。

接下来的"孤丘已陈迹"表明时间流转,世事变迁,而"身虽隶编齐"则是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之感。尽管如此,"贻谋有遗则"显示了诗人对于未来仍持有一份期待和希望。

庆幸的是,"庆流终必大"一句预示着美好的未来,而"名亭以为识"则表明这座亭子不仅是自然之美的见证,更承载着诗人的情感与思想。以下几句对景物的描写,如"伊昔晋公堂,三槐手亲植。扶疏满庭阴,貂蝉映圭璧。默视天人际,召应齐吕律。闾门容轩车,兹理固可必。终见童氏里,鸣珂声赫奕",都极力渲染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庭院图景,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怀念。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与人文意境的双重描绘,不仅展现了诗人的艺术功力,也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情操。

收录诗词(237)

杨时(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谢詹司业送酒

郑公负才名,流落四十年。

高视隘八荒,天寒坐无毡。

忘形赖司业,时与送酒钱。

嗟予樗栎材,臃肿世所捐。

云何附青云,拜赐追前贤。

开壶对青樽,内愧颜腼然。

公乎廊庙姿,直干上参天。

袨服群娃宫,不虞姑争妍。

骅骝误一蹶,万里终腾骞。

朝燕暮刷越,驽马安能先。

玉莹本无瑕,宁须事磨镌。

宣室久虚席,兹行定详延。

陋儒气填臆,感慨聊自宣。

辱惠不知报,强歌成短篇。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遣兴

嵩华千仞立,不碍天地宽。

泾渭清浊流,不离海波澜。

人生过眼万事役,记忆细故真童顽。

形式: 古风

遣怀

君子虽自严,至洁宜若污。

昭昭揭日月,所向将猬如。

天地一阱中,逼仄身亦孤。

游世在虚己,浩荡与时俱。

灵府有天游,环中真道枢。

形式: 古风

新湖夜行

平湖净无澜,天容水中焕。

浮舟跨云行,冉冉躐星汉。

烟昏山光淡,桅动林鸦散。

夜深宿荒陂,独与雁为伴。

形式: 古风 押[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