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上枉舒员外两篇因酬六韵

歇手不判案,举头仍见山。

虽来鞍马上,不离诗酒间。

济源三临泛,王屋一登攀。

犹嫌百里近,祇得十日閒。

明朝却归府,尘事如循环。

犹听瑶华曲,稍开风土颜。

形式: 古风 押[删]韵

翻译

放下手中公务不再审理案件,抬头仍然可见青山。
虽然身在鞍马劳顿中,但始终离不开诗酒相伴。
多次在济源泛舟,也曾登临王屋山。
仍嫌百里的距离太近,只能享受短暂的十日闲暇。
明天又将返回官府,世俗之事如同车轮般循环不息。
还能听到瑶华之曲,渐渐感受到乡土的气息和风貌。

注释

歇手:停止工作。
不判案:不再审理案件。
虽来:虽然来到。
鞍马:代指旅途劳顿。
济源:地名,古县名。
三临泛:多次泛舟游玩。
王屋:山名,位于河南省。
一登攀:曾经登顶一次。
犹嫌:仍然嫌弃。
祇得:只得到。
十日閒:十天的闲暇时间。
明朝:第二天。
归府:回到官府任职。
尘事:世俗之事。
如循环:像轮回一样不断。
犹听:还能听到。
瑶华曲:指美好的音乐。
风土颜:地方的风俗和特色。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士大夫在官场上的淡泊与超脱,以及其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生活情趣的享受。开篇“歇手不判案,举头仍见山”表达了诗人在工作中即便是暂时放下笔墨,也依然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存在,体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心境。

接着,“虽来鞍马上,不离诗酒间”则展示了诗人,即使是在外奔波于官务之时,也不忘带着自己的兴趣爱好,与文学和饮酒相伴随。这里的“诗酒”不仅是生活上的享受,更象征着精神上的寄托。

“济源三临泛,王屋一登攀”写出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喜爱与向往,“济源”指的是某个地方的水源,而“王屋”则可能是一处山名或建筑。通过这种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大自然美景的深厚情感。

“犹嫌百里近,祇得十日閒”表达了诗人对于旅行时间的不满足,即便是短暂的十天旅程,也觉得离心仪之地过于仓促。而“明朝却归府,尘事如循环”则透露了一种对于官场生活的无奈和世事无常的感慨。

最后,“犹听瑶华曲,稍开风土颜”则是诗人在旅途中依然不忘其文学爱好,通过聆听“瑶华曲”来陶冶情操,同时也在观察和体验沿途的风土人情。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写和个人生活情趣的表达,展示了诗人追求精神自由与生活品质的态度。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浔阳三题(其三)东林寺白莲

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清。

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

白日发光彩,清飙散芳馨。

泄香银囊破,泻露玉盘倾。

我惭尘垢眼,见此琼瑶英。

乃知红莲花,虚得清净名。

夏萼敷未歇,秋房结才成。

夜深众僧寝,独起绕池行。

欲收一颗子,寄向长安城。

但恐出山去,人间种不生。

形式: 古风

浔阳三题(其一)庐山桂

偃蹇月中桂,结根依青天。

天风绕月起,吹子下人间。

飘零委何处,乃落匡庐山。

生为石上桂,叶如剪碧鲜。

枝干日长大,根荄日牢坚。

不归天上月,空老山中年。

庐山去咸阳,道里三四千。

无人为移植,得入上林园。

不及红花树,长栽温室前。

形式: 古风

浔阳三题(其二)湓浦竹

浔阳十月天,天气仍温燠。

有霜不杀草,有风不落木。

玄冥气力薄,草木冬犹绿。

谁肯湓浦头,回眼看修竹。

其有顾盼者,持刀斩且束。

剖劈青琅玕,家家盖墙屋。

吾闻汾晋间,竹少重如玉。

胡为取轻贱,生此西江曲。

形式: 古风

浔阳春三首.春去

一从泽畔为迁客,两度江头送暮春。

白发更添今日鬓,青衫不改去年身。

百川未有回流水,一老终无却少人。

四十六时三月尽,送春争得不殷勤。

形式: 七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