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高木已萧索,夜雨复秋风。
坠叶鸣丛竹,斜根拥断蓬。
半侵山色里,长在水声中。
此地何人到,云门去亦通。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山秋夜的景象。开篇“高木已萧索,夜雨复秋风”两句,通过对树木和天气的描述,营造出一片萧瑟、肃穆的氛围。"坠叶鸣丛竹,斜根拥断蓬"进一步渲染了山中荒凉之感,其中“坠叶”指落叶,“鸣丛竹”则传达出风吹竹叶发出声响的情景;“斜根拥断蓬”形象地表现了树木的根部和野草交缠,生长在崎岖不平的地面上。
接着,“半侵山色里,长在水声中”两句,诗人将视线转向山中的静谧与流水的悠扬之声。“半侵山色里”意味着时间似乎融入了山的颜色之中,而“长在水声中”则是时间仿佛停留在那不绝于耳的水流声音中,传递出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合一的意境。
最后,“此地何人到,云门去亦通”,诗人似乎在询问来到这深山之中的访客,但立刻转向“云门去亦通”,表达了一种对自由和解脱的向往。这里的“云门”可以理解为一处隐逸的所在,也象征着一种超凡脱俗的心境。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情感和超然的审美追求,是一幅动人心魄的山水意境图。
不详
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唐玄宗天宝末年举进士,遇乱不第;唐代宗朝又应举,屡试不第。大历六年,经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宰相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州户曹、河南密县令。之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唐德宗朝,复为昭应县令,出任河中元帅浑瑊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不久去世。著有《卢户部诗集》
万戟淩霜布,森森瑞气间。
垂衣当晓日,上寿对南山。
济济延多士,跹跹舞百蛮。
小臣无事谏,空愧伴鸣环。
鸣佩随鹓鹭,登阶见冕旒。
无能裨圣代,何事别沧洲。
闲夜贫还醉,浮名老渐羞。
凤城春欲晚,郎吏忆同游。
耻将名利托交亲,只向尊前乐此身。
才大不应成滞客,时危且喜是闲人。
高歌犹爱思归引,醉语惟誇漉酒巾。
囗囗囗囗囗囗囗,岂能偏遣老风尘。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