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鹫峰山的壮丽景色与神秘氛围。首联“碧岫岧峣若画图,何年西竺到西湖”以“碧岫”、“岧峣”描绘出山峰的高耸与青翠,将鹫峰比作一幅精美的图画,引人遐想。接着,“何年西竺到西湖”则通过对比遥远的西竺与近在咫尺的西湖,暗示鹫峰的地理位置独特,仿佛是连接两地的桥梁。
颔联“猿声带月离仙国,鳌背移山入帝都”进一步渲染了鹫峰的自然与神话色彩。猿猴的啼声在月光下回荡,仿佛从仙界传来,而“鳌背移山”则是传说中的奇观,象征着鹫峰的雄伟与神奇,它似乎能将大山移动,直达人间的帝都。这两句不仅展现了鹫峰的自然景观,也融入了丰富的神话元素,增加了诗歌的浪漫气息。
颈联“松撼翠涛双涧冷,桂飘金雨一亭孤”则聚焦于鹫峰的静谧与幽深。松树的枝叶在微风中摇曳,仿佛是翠绿的波涛,双涧的水声在寂静中显得格外清冷。桂花的香气如同金色的雨点洒落,点缀在一座孤独的亭子周围,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这一联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鹫峰山的四季之美,尤其是秋天的桂花,为整首诗增添了一抹金黄的温暖。
尾联“却疑舞鹫随风去,欲把云关锁得无”以“舞鹫”这一意象结束全诗,既呼应了诗题“鹫峰”,又增添了动态美。诗人似乎在想象中跟随飞翔的鹫鸟,随着风的指引,探索鹫峰的每一个角落,甚至幻想能够将云雾之门紧紧关闭,留住这份仙境般的美好。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鹫峰山的深深眷恋与向往,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无限赞美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鹫峰山的壮丽景色与神秘氛围,同时也蕴含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超凡脱俗境界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