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邀余游中原者余以亲老辞王子贤未知来饯别并示所和陈君人生贵适意五诗敬次韵奉谢(其二)

飞电歘然度天隙,百岁能堪几行役。

游子来归意恐迟,大人幸在何辞白。

风涛念尔去何之,日暮怜渠行故逆。

世间步步是危机,绵上可耕聊自适。

形式: 古风 押[陌]韵

翻译

闪电忽然穿越天际缝隙,百年光阴又能承受多少奔波劳顿。
远行的游子归心似箭,唯恐归来太迟,幸好尊长尚在,无需多言告白。
我担心你在风浪中要去往何处,傍晚时分看着你逆风而行,心中怜惜。
这世间处处充满危险,不如在绵上高地耕作,姑且自我安适。

注释

飞电:闪电。
歘然:忽然。
天隙:天空的缝隙。
行役:长途跋涉,奔波劳顿。
游子:离家在外的人。
大人:尊长。
白:告白,表白。
风涛:大风和波涛。
渠:他,指游子。
逆:逆风,违背风向。
危机:危险的情况。
绵上:地名,可能指高处或安全之地。
聊自适:姑且自我安慰,自得其乐。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于邀请他游历中原的邀请的回应。首句“飞电歘然度天隙”运用比喻,形容时光如闪电般迅速流逝,暗示人生的短暂和旅途的匆忙。接下来,“百岁能堪几行役”进一步强调岁月不待人,旅行频繁可能难以持久。

诗人考虑到自己年迈的父母,“游子来归意恐迟”,表达了对家人的牵挂和孝顺之心,认为在父母健在时不宜远行。他对朋友王子贤的盛情挽留表示感谢,但因为亲情的牵绊,他选择了婉言拒绝,并提到“大人幸在何辞白”。

诗中“风涛念尔去何之”表达了对友人行程的关心和担忧,担心他在风浪中前行艰难。“日暮怜渠行故逆”则流露出对友人逆风而行的同情,以及对日暮时分的感伤。诗人认为世事险恶,“世间步步是危机”,而他选择在家乡的“绵上可耕”中寻求宁静与自适。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友情的珍视,又有对家庭责任的坚守,体现了诗人深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收录诗词(295)

黎廷瑞(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度宗成淳七年(1271)赐同进士出身,时年二十二。授肇庆府司法参车,需次未上。宋亡,幽居山中十年,与吴存、徐瑞等遥。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摄本郡教事。凡五年。退后不出,更号俟庵。武宗至大元年卒。有《芳洲集》三卷,收入清史简编《鄱阳五家集》中。事见本集卷首小传

  • 字:祥仲
  • 籍贯:鄱阳(今江西波阳)
  • 生卒年:1250年~1308年

相关古诗词

次徐松巢韵

欲寄音书碧宇空,几回溪上伫秋风。

离愁自叹三千丈,飞梦长随十八公。

尚书兰孙怀旧好,颇疑梨枣闷新功。

寅君近况知何似,想见丹炉夜夜红。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次韵答王子贤所寄五首(其二)

牛奋箕张谤易生,更堪枉矢与搀枪。

五穷缱绻奴休送,三至仓皇母亦惊。

逸少自惭君有誓,李期谁谓尔孤鸣。

东风吹尽芝山雪,略放梅花一树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次韵答王子贤所寄五首(其一)

钓竿閒却下渔矶,采采香芹不自肥。

举步毫釐千里错,回头四十二年非。

已将明镜悲华发,更遣缁尘染素衣。

饥食肉糜应是好,倚门日日望儿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次韵答王子贤所寄五首(其三)

夜读新诗重惘然,绝怜尘土过年年。

月供那有千壶俸,日费元无一块钱。

庞老何心更城府,陶公素志只园田。

桃源不在乾坤外,欲问渔郎觅钓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