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周行己所作的《同舍刘子美将归唐作诗见贻次韵以送其行》。诗中表达了对友人归唐的不舍之情以及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感慨。
首句“我学比棘猴,漫费三年刻”以比喻手法,自比为学艺不精的猴子,花费了三年时间学习技艺,却未见成效,暗含对自己努力而无结果的无奈和讽刺。
接着,“技成无所用,奔走虚南北”指出技艺虽成,却无处施展,四处奔波却徒劳无功,反映了个人在社会中的困境和迷茫。
“儒生纷逐利,雅道日衰息”批评了当时社会中儒生追逐名利的现象,导致高雅的道德风尚日渐衰落,表达了对社会风气的忧虑。
“乃独资章甫,取售裸人国”进一步批判了为了迎合世俗而放弃原则的行为,形象地描述了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人们可能丧失自我和道德底线。
“虽知自守重,岂若趋时得”表达了坚守自我与顺应时势之间的矛盾,强调了个人道德操守的重要性。
“念欲障狂澜,亮非一篑力”表达了诗人想要阻止社会风气的恶化,但力量微薄的无奈感。
“吁嗟且置此,徒使气填臆”是对当前状况的感叹,认为徒然发泄情绪于事无补。
最后,“与子共师友,焉得久默默”表达了希望与友人共同学习成长,不愿长久沉默的愿望。
“行行慎兹道,慰我日恻恻”则是对未来的期许,鼓励友人在前行的路上谨慎行事,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心和安慰。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个人经历的反思,也有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体现了诗人深沉的思想和对友情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