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壬戌尝游九华值时阴雾竟无所睹至是正德庚辰复往游之风日清朗尽得其胜喜而作歌

昔年十日九华住,云雾终旬竟不开。

有如昏夜入宝藏,两目无睹成空回。

每逢好事谈奇胜,即思策蹇还一来。

频年驱逐事兵革,出入贼垒冲风埃。

恐恐昼夜不遑息,岂复山水能徘徊?

鄱湖一战偶天幸,远随归凯停江隈。

是时军务颇多暇,况复我马方虺隤。

旧游诸生亦群集,遂将童冠登崔嵬。

先晨霏霭尚暝晦,却疑山意犹嫌猜。

肩舆一入青阳境,忽然白日开西岭。

长风拥慧扫浮阴,九十九峰如梦醒。

群峦踊跃争献奇,儿孙俯伏摩具顶。

今来始识九华面,恨无诗笔为传影。

层楼叠阁写未工,千朵芙蓉抽玉井。

怪哉造化亦安排,天下奇山此兼并。

揽衣登高望八荒,双阙下见日月光。

长江如带绕山麓,五湖七泽皆陂塘。

蓬瀛海上浮拳石,举足可到虹可梁。

仙人为我启阊阖,鸾辍鹤驾纷翱翔。

从兹脱屣谢尘世,飘然拂袖凌苍苍。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王守仁在不同时间两次游览九华山的经历,以及对九华山美景的感慨。诗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九华山的壮丽景色和诗人的情感变化。

首句“昔年十日九华住,云雾终旬竟不开”,描述了诗人过去在九华山停留的日子,被终旬的云雾所笼罩,无法见到山的真容,如同在黑暗中探索宝藏,却因视线受阻而徒劳无功。接着,“每逢好事谈奇胜,即思策蹇还一来”表达了诗人对九华山美景的向往和期待。

然而,“频年驱逐事兵革,出入贼垒冲风埃”揭示了诗人因战争频繁,四处奔波,无暇欣赏自然美景的无奈。直到“鄱湖一战偶天幸,远随归凯停江隈”,诗人参与的一场战役胜利后,得以暂时休息,心情愉悦地前往九华山。

“旧游诸生亦群集,遂将童冠登崔嵬”描绘了诗人与学生一同登山的情景,气氛轻松愉快。然而,由于“是时军务颇多暇,况复我马方虺隤”,诗人因军务繁忙,难以尽情享受山水之美。

最终,“今来始识九华面,恨无诗笔为传影”表达了诗人终于见到九华山真容的喜悦,但遗憾自己没有足够的文采来描绘它的美丽。诗中通过“层楼叠阁写未工,千朵芙蓉抽玉井”、“怪哉造化亦安排,天下奇山此兼并”等句子,赞美了九华山的壮丽景色,将其与仙境相媲美。

“揽衣登高望八荒,双阙下见日月光”、“长江如带绕山麓,五湖七泽皆陂塘”等描绘了诗人站在高处,俯瞰广阔天地,感受到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最后,“蓬瀛海上浮拳石,举足可到虹可梁”、“仙人为我启阊阖,鸾辍鹤驾纷翱翔”等句子,表达了诗人对仙境的向往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也有对人生经历的感慨,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视角和深邃的思想境界。

收录诗词(564)

王守仁(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幼名云,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 字:伯安
  • 号:阳明
  • 生卒年: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

相关古诗词

岩头閒坐漫成

尽日岩头坐落花,不知何处是吾家。

静听谷鸟迁乔木,閒看林蜂散午衙。

翠壁泉声穿乱石,碧潭云影透晴沙。

痴儿公事真难了,须信吾生自有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将游九华移舟宿寺山二首(其一)

逢山未惬意,落日更移船。

峡寺缘溪径,云林带石泉。

钟声先度岭,月色已浮川。

今夜岩房宿,寒灯不待悬。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登云峰二三子咏歌以从欣然成谣二首(其一)

淳气日凋薄,邹鲁亡真承。

世儒倡臆说,愚瞽相因仍。

晚途益沦溺,手援吾不能。

弃之入烟霞,高历云峰层。

开茅傍虎穴,结屋依岩僧。

岂曰事高尚,庶免无予憎。

好鸟求其侣,嘤嘤林间鸣。

而我在空谷,焉得无良朋?

飘飘二三子,春服来从行。

咏歌见真性,逍遥无俗情。

各勉希圣志,毋为尘所萦。

形式: 古风

登云峰二三子咏歌以从欣然成谣二首(其二)

深林之鸟何间关,我本无心云自閒。

大舜亦与木石处,醉翁惟在山林间。

晴窗展卷有会意,绝壁题诗无厚颜。

顾谓从行二三子,随游麋鹿俱忘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