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元代诗人杨弘道的《中都二首(其二)》,主要通过对中都(即北京)昔日繁华与今夕衰败的对比,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世事无常的感慨。首句“繁华消歇湛恩留”描绘了往昔的辉煌已逝去,只有皇恩犹存,暗示了物是人非的沧桑感。次句“忍见珠宫作土丘”以珠宫比喻昔日宫殿的奢华,如今却变为荒凉的土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惜。
第三句“海日西沉燕市晚”通过描绘海日西沉的景象,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城市的傍晚,暗含着历史的无情推进。第四句“塞鸿南度蓟门秋”则借塞鸿南飞,寓言人事的离散和季节的更替,进一步渲染了凄凉的氛围。
后两句“恭光父子三纲绝,安史君臣百代雠”提及了恭光父子和安史之乱的历史事件,通过这两个典故,批评了道德沦丧和政治动荡,强调了善恶有报的道理。最后,“善恶相形褒贬在,世宗更比孝文优”总结全诗,指出历史人物的评价在于他们的行为和功过,而世宗(这里可能指北魏孝文帝)因其德行被赞誉,超过了孝文帝,表达了诗人对明君的推崇。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历史遗迹为载体,寓言深刻,情感深沉,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反思和对贤明君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