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甫与宝觉游金山思大觉并见寄及相见得诗次韵二首(其二)

漳南开士好丛林,慧剑何年出水心。

独往便应诸漏尽,相逢未免故情深。

槛窥山鸟有真意,窗听海潮非世音。

一笑上方人事外,不知衰境两侵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漳南的高僧喜好寂静的丛林,智慧之剑何时从内心深处显现。
独自一人前往,想必已达到无漏的境界;即使重逢,旧情依然深厚。
透过栏杆窥视山鸟,感受到它们的真实情感;静听窗外海潮,却并非世俗的声音。
在那超然物外的一笑中,人事纷扰全然忘怀;不觉衰老已在悄悄临近。

注释

漳南:地名,可能指漳南地区。
开士:对僧人的尊称。
丛林:佛教术语,指僧众聚居的寺庙。
慧剑:比喻智慧或修行的锐利工具。
水心:内心深处。
独往:独自前往。
诸漏:佛教术语,指烦恼和执着。
尽:达到尽头,此处指消除。
故情:旧有的情感。
槛窥:隔着栏杆看。
山鸟:山中的鸟儿。
真意:真实的情感或意图。
世音:世俗的声音,与佛音相对。
一笑:微笑或会心一笑。
上方:指超越尘世的地方。
人事:人间的事务。
衰境:衰老的状态。
两侵寻:悄悄逼近。

鉴赏

此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所作。诗中表现了作者对友人平甫与宝觉的深厚情谊,以及他们共同的精神追求。

首句“漳南开士好丛林”描绘了一位生活在漳南地区的隐逸之士,对于丛林有着浓厚的喜爱,这里的“丛林”暗喻修行者寻找智慧和内心平静的地方。紧接着,“慧剑何年出水心”则是对友人智慧和品德的一种比喻,期待他们能像宝剑一样锋利地洞察世事,并从纷扰中超脱出来。

第三句“独往便应诸漏尽”,表达了隐逸之士独立前行,无需他人的指引,每一步都显得那么自然而然。相对的,“相逢未免故情深”则揭示了作者与朋友间的情谊,即使彼此偶尔相见,也难以割舍那份深厚的情感。

“槛窥山鸟有真意,窗听海潮非世音”一句中,“槛窥山鸟”形象地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俗的生活状态,而“窗听海潮非世音”则表达了作者希望能够听到超越红尘的声音,即心灵深处的宁静和清净。

末尾两句“一笑上方人事外,不知衰境两侵寻”,通过“一笑”来体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人事外”则是对世俗纷争的一种超脱。而最后“不知衰境两侵寻”表达了作者对于时间流逝和环境变化的无知及不再去追寻那些已经消逝的往昔时光。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以及对心灵修养的追求,展现了作者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对于精神境界的共同向往。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平甫与宝觉游金山思大觉并见寄及相见得诗次韵二首(其一)

宠参时宰道人琳,气盖诸公弟季心。

胜践肯论山在险,冥搜欲与海争深。

摇摇北下随帆影,踽踽东来想足音。

握手更知禅伯远,隔云灵鹫碧千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正肃吴公挽辞三首(其三)

昔继吴公治,今从子产游。

里门无旧客,乡国有新丘。

谋让禆谌远,文归贾谊优。

此时辜怨宠,西望涕空流。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正肃吴公挽辞三首(其二)

应世文章手,宜民政事才。

朝多侧目忌,士有拊心哀。

书蠹平生简,香寒后夜灰。

悠悠国西路,空得葬车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正肃吴公挽辞三首(其一)

从容边塞议,慷慨庙堂争。

曲突非无验,方穿有不行。

搢绅终倚赖,赠襚极哀荣。

岂慕公孙贵,平生学董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