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宋末元初的诗人刘埙所作,名为《止法》。诗中以自然界的景象为喻,探讨了人类欲望与宇宙法则之间的关系。
首联“乔木长千年,终不到霄汉。怒涛涨千尺,终亦有畔岸。”以千年古木和滔天巨浪为象征,说明即便是自然界中最为壮观的事物,也有其无法逾越的界限。古木虽长,终究无法触及云霄;巨浪虽高,最终也必有停歇之处。这暗示了任何事物都有其极限,不能无限扩张。
颔联“倘非分限本截然,波吞天地枝插天。”进一步强调了自然规律的不可逾越性。如果事物的发展没有明确的界限,那么就会导致天地被波浪吞没,枝条插入天空的荒谬情景。这里暗指人类社会中,如果放任个人或集体的欲望无限膨胀,同样会导致不可预知的后果。
颈联“位极三公殊未惬,粟积千仓犹道乏。”通过描述高位官员和富商虽已达到社会地位和财富的顶峰,但仍感不足,表达了对人类贪婪本性的批判。即使在物质条件极为丰富的情况下,人们仍不满足,追求更多,这反映了人性中难以满足的欲望。
尾联“黄金满匮尚求多,华屋连云常苦狭。”继续深化这一主题,指出即便拥有大量的财富和豪华的住所,人们仍然渴望更多,感到空间的局限。这不仅是对物质欲望的讽刺,也是对人类内心空虚和不满足状态的揭示。
最后一句“人心无足时,天道有止法。”总结全诗的核心思想,指出人类内心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而宇宙法则却有着明确的限制。这不仅是对自然界现象的哲学思考,也是对人类社会行为的深刻反思,提醒人们应认识到自身行为的边界,追求适度与和谐。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巧妙地将宏观的宇宙法则与微观的人类欲望联系起来,既富有哲理深度,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