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一止所作的《欢喜口号十二首》中的第二首,主题为对宋徽宗御驾亲征平定叛乱的颂扬与欢喜之情。
首句“闻难君王敢自安”,描绘了在国家危难之际,君主不避艰险,勇于担当的情景。这里的“难”字不仅指外敌入侵,也暗含了内部的叛乱,君王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勇敢地站了出来,体现了其大义凛然的气魄和对国家的责任感。
次句“鞭笞貔虎向江干”,形象地描述了君王亲自率领军队,迎战敌人于长江边的情景。“鞭笞”一词在这里并非实指鞭打,而是象征性地表达了君王对军队的严格管理和激励,以及对胜利的坚定决心。“貔虎”则借指勇猛的将士,整句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君王与勇士们并肩作战的壮丽场面。
接下来的“英谋睿决知谁敌”,是对君王智慧和决策能力的高度赞扬。这句话意味着君王的策略和决断力无人能及,暗示了他能够准确判断局势,制定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在对抗敌人时占据优势。
最后,“世祖周宣比并看”,将君王与历史上著名的帝王相提并论,表达了对君王功绩的极大肯定。这里提到的“世祖周宣”指的是周朝的开国之君周武王和他的继承者周宣王,他们都是历史上以英明治国著称的君主。将君王与他们并列,意味着对君王成就的高度评价和对其历史地位的认可。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宋徽宗御驾亲征平定叛乱这一事件的描绘,表达了对君王英勇果敢、智慧超群的赞美,以及对国家统一和安宁的深切期盼。